臺灣四面環海,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僅貝類就達數百種,其中最有名的一種叫龍宮翁戎螺。這種螺也是翁戎螺類中最大型、最豪華、臍孔最深、缺裂最長的一種。其貝殼上有美麗的紅黃色火焰色,造型宏偉優美,有如一座殿宇。龍宮貝的直徑可達20余厘米,殼口外唇上的缺裂細而長,幾乎環繞了螺殼的半圈。殼底有一個很深的臍孔,由臍孔可窺殼頂。
龍宮翁戎螺的發現歷史已不短,早在1879年斯切曼(Schep-man)在印尼摩鹿加海(MoluccaSea)的深海底發現了龍宮翁戎螺,并保存在荷蘭羅德丹市的自然史博物館中,以后整整過了半個世紀,沒有人再發現第二個,因此龍宮貝被稱為世界上獨一無二最稀罕最珍貴的貝殼。直到1936年,日本在土佐近海意外地撈獲了一枚龍宮幼貝殼。1937年我國的臺灣省高雄水產會社的漁船在菲律賓群島附近又撈獲了一枚龍宮貝,然而這兩枚珍貝均被日本人帶走,而毀于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所以龍宮貝象夢幻似地出現又幻滅,更使人感到它的稀奇和珍貴。
戰后日本貝殼商在各地搜尋龍宮貝,始終一無所獲,羅德丹博物館的龍宮貝唯我獨尊,儼然成了貝殼王國中的帝王,一直到了1968年臺灣終于在南部海域撈獲了世界第四枚龍宮貝。這一消息風聞于世,這枚龍宮貝以10,000美元被日本貝殼商搶購,置于烏羽水族館,創下了世界貝殼售價的最高紀錄。
龍宮貝在臺灣的再次發現,激起很多人對貝殼的極大興趣,隨之成立了貝殼學會,尋找貝殼的人越來越多,至今撈獲的龍宮貝已有300多個,大多數產自基隆外海、無人島、釣魚臺列島一帶的深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