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石雕的歷史雖比祖國其他一些地方短,沒有象云岡、龍門那么輝煌的作品,然而卻因極具濃郁的地方色彩、樸拙的自然美和奇特的趣味性而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近年來轟動國際藝壇的林淵石雕就是其中一例。
林淵家住南投縣魚池鄉共和村,是個土生土長的鄉下老農。他從事石雕生涯幾十載,現已是古稀之齡。林淵識字很少,但是聰穎智慧,勤奮好學,多年的磨練使他的石雕技藝一鳴驚人。
林淵石雕的原料是專門從水鄉里的溪谷精心挑撿運來的,從溪底搬來的石頭,大小、形狀都不一定,林淵在制作時很少刻意加以琢磨,或者將大石塊切割,他作品的內容、形狀、大小一般都依石頭的原型而定。他以敏捷的構思,銳利的眼睛和隨興所至的雙手密切配合,敲敲打打,琢琢磨磨,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經過一番艱辛細致的雕琢。然而他卻稱得上是多產的藝術家。遠的不說,就從1978年到1983年2月,林淵所作的石雕近千近,古今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各式器具,應有盡有,件件古樸盎然,饒富拙趣,使人觀之眼花繚亂,得之愛不釋手。
象征和寓意廣泛應用于現代的美術、文學、舞蹈等藝術中,林淵的作品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他有件女人石雕作品,脖子長瘤而鼓起頂住下巴,閩南話中頂著和碰是同音,比喻這女人嫁錯了對象,但是既然碰到了,也便無可奈何。另一件作品,描繪某產油國家的王子手上拿著黃澄澄的金器財寶,一邊在解決內急,解決完了以后,滿腦子只想著財富,忘了把褲子穿上,得意忘形。詼諧、諷刺、幽默的寓意,使林淵的作品具有特別趣味。
此外,看了林淵的石雕還會使你的腦海展現出不少動聽的神話故事、古老傳說、民族英雄業績以及流傳民間的戲劇,使你遐思連綿,回味無窮。
近年來,林淵的石雕出現在各種刊物、雜志和電視屏幕上。到共和村參觀和拜師學藝的內外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法國巴黎著名畫家杜布菲稱贊林淵的作品“展示了作者強烈的創造能力和一種不尋常的力,更使人感受到不同凡志的新穎和明晰,”“我非常羨慕他的每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