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盛夏到來的時候,龍眼、荔枝、桃、李、葡萄……各種水果掛滿了枝頭,紅的、黃的、紫的,和密密的綠葉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可是朋友,你見過蓮霧嗎?
蓮霧又稱軟霧、翦霧,原產于馬來亞半島,栽培最多的地方在爪哇,所以它也稱爪哇蒲桃。它是一種熱帶水果,最適宜生長在二十五攝氏度以下,花蕾和幼果就會受凍而脫落。臺灣年平均溫度約在二十二攝氏度左右,冬季最冷時(一月)平均溫度也在十五攝氏左右,非常適合栽種蓮霧。從十七世紀荷蘭人從爪哇引進蓮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蓮霧結果比較快,一般在栽種的第二年便能吉出少量的果實,以后逐年增加,十五至二十年的樹可采三百至三百六十公斤,二十年以上的老樹,果子就慢慢變小了,產量也隨著逐漸降低。
每年三、四月間,蓮霧開出朵朵四瓣的淡黃色小花,到了六、七月便采收蓮霧的季節了。一眼望去,累累的果實壓變了枝丫,品種不同的蓮霧,各自展露著乳白、清綠、粉紅、深紅等嬌美的顏色。那清綠色的,活象一個個翠玉墜子;那淡紅色的,晶瑩透明,象個倒圓錐,表皮富有光澤,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得個個冰瑩玉麗,玲瓏剔透。
臺灣的蓮霧根據果皮的色澤分為深紅種、淡紅種、粉紅種、白色種和青綠色種五種。其中青綠色和白果樹嫁接而成的,俗稱二十世紀蓮霧。因為它形狀較圓也有人稱它為蘋果蓮霧。這種蓮霧果實大,還帶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但由于產量小,種植不多。目前,臺灣栽培最多的是經過改良的粉紅種,它以味甘、要大(三個就重達半公斤)為特點,一年可結二至三次果,產量比其它品種都高。主要產地在屏東縣一帶。
蓮霧淡淡的甜味中喧點酸,水分雖不太多,卻有一股蘋果的清香,新鮮可口,食后會使人頓時口齒生津,渴意全消。
蓮霧除了生吃外,還有許多吃法:將其切成片,灑上少許食鹽,吃起來又別有一番風味;在蓮霧中心挖一個洞,塞入煮熟的肉丸,用大火蒸十分鐘,叫作“四海同心”;切片后放在鹽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后和小黃瓜或紅蘿卜片一起炒,十分清脆可口;還可制成蜜餞,深受人們喜愛。遺憾的是,蓮霧不耐儲藏,不宜外銷。以前蓮霧只是在農家和果園里零星栽種,近十幾年已有大量種植,品種和管理技術也都在不斷地改良和提高。近年來,果農已能利用生理方法調節它的產期,讓它提早在元旦前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