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早期在臺灣也稱為“栳”。臺灣因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于樟木的生長,樟木特別多且質特優。很早就有不少從事采樟煮腦的“栳館”,其產品早就馳譽中外。
樟樹之所以叫樟,依照《本劃綱目》所載是由于“其木理多文章,故謂之樟”。人們常說“大廈資多土,掄材得豫章”,這里的“豫章”指的就是樟,可見人們是何等珍重樟材。樟樹生長于溫暖地帶,是常綠喬木,高達數十尺,葉互生卵形,前端帶尖,其質似紙,有細長的葉柄,面呈深綠色,背帶藍色。初夏開小花,色黃白,果實為漿果,大如豌豆,木材細密灰白,老則堅硬,帶褐色,有香味。
樟腦存于樟樹的組織中。臺灣樟腦的制法,是把樟樹的根干枝葉切成細片,與水蒸汽蒸餾出手氣體泠卻,便可得到樟腦結晶,再和石灰加熱精制,就可以得到純凈的樟腦,這種無色結晶性的狀塊,散發出特殊的香味。樟腦的用途相當廣泛,例如,可作為香料及驅蟲劑;工業上供爆發病、賽璐珞等的制造,此外又可作防腐劑,薰灸草帽、葵扇等物;其酒精溶液稱樟腦酊,更是醫藥上不可缺少的貴品。
臺灣樟腦大多出產于淡水、宜蘭、彰化、云林、埔里等地。各地采樟煮腦的行業,由來甚久。明末鄭芝龍居臺時,曾派人到高山族居住的深山伐樟煮腦,運售日本各地作為藥材,特別是在清朝,隨著宜蘭地區的開發,那里山區的大批樟樹被利用起來,樟腦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到了十九世紀初,樟腦還是臺灣的一項重要產業。在清末,臺灣出產很多樟腦供給世界市場,以香港為轉售地遠銷歐美等地。對大陸的銷售則直接運往廣東、廈門、福州和上海。
臺灣樟腦一直吸引著外國商人和消費者,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的走么商就偷偷進入基隆,用鴉片換取樟腦,牟取暴利。臺灣一些港口開放后,外商更是蜂擁而入,爭著搶購樟腦出口,當時一年被運出口的樟腦達十萬擔以上。
目前,由于其他工業的發展,從事樟腦業者漸少,但是新的樟腦產品卻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日益增多,臺灣的各種樟腦新產品在國際上更受歡迎,常常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