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銀條潔白光亮,質地致密,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欲等功能。據現代科學測定:銀條富含糖類、酚類、維生素C、粗蛋白、氨基酸、有機酸等物質,對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具有獨特的療效。
偃師銀條有著深厚而廣遠的歷史背景,其始于夏,興于唐,盛于明清,名于今。真可謂“銀條故事多,傳說匯成河,上下幾千年,盛世話更多”:
據說,當年商朝宰相伊尹輔佐商湯時,“庖廚”出身的伊尹,在“帝嚳”廟南的寺莊發現了一種草莖,以生烹熟,以熟著味,居然烹成絕代美味菜肴,為幫助商湯戰勝夏桀,伊尹拿出廚師的看家本領,三次潛入夏都(今偃師市二里頭村),為當時的夏王桀制作美味佳肴,贏得夏桀信任。而后,他又討得夏桀最寵愛的女人妹喜的歡心,通過妹喜讓夏桀吃下銀條。妹喜編出“要想不死身,白酒和銀吞”,哄夏桀用銀條下酒。夏桀“舉箸不忍放下,愈飲愈覺酒香”,自此酒量猛增,荒于國事,不理朝政。這年正月初五,商湯與伊尹里應外合,終于一舉推翻了夏朝的統治。
這憑一碟小菜,奪取一國江山,似乎有的玄乎。但透過這以小說大的傳說,可窺見銀條的味美爽口。不信你再看河洛一帶這句關于美食的笑談:“千叟宴上比來頭,敢有銀條夸海口,前朝多少賓客宴,它是壓桌第一口。”這千叟宴說的是商湯滅夏后在亳(即今偃師)召集古稀老人千名,賞以國宴以采治國之策,宴中諸老在品嘗過銀條后都贊不絕口,于是便引出了上面的那幾句話。
在幫助商湯滅夏后,為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伊尹便將銀條的種植方法和烹制法子教給了大家。人們感念伊尹的恩德,便將這種植物命名為“尹條”。后來,西亳古城周圍的老百姓種植此菜,換回白花花的銀子,因此又稱它為“銀條”。
自伊尹將一根莖蔬菜烹為天下美肴后,銀條菜便自成上乘,身價倍增,從而成為歷朝帝王的垂青之物。《偃師縣志》記載道:“銀條作為歷代宮廷貢品,寺莊一帶銀條最為上乘”。唐開元年間,從印度取經回來的高僧玄奘(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將家鄉偃師陳河的銀條作為貢品獻給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品嘗后龍顏大悅“御弟與奇菜均為天下之奇,偃師真乃人杰地靈呀!”因此,“地靈”就成了銀條的別名,太宗皇帝還御賜“偃師銀條”做成的菜肴為“膳食一寶”。后來,唐代女皇和清朝乾隆皇帝登上偃師東南的緱山,品嘗到銀條,均留下歌詠銀條的詩篇。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和劉少奇主席曾先后到偃師市東寺莊村視察農耕。品嘗到銀條后,周總理高興的贊道:“銀條真是好吃吆。”而劉少奇主席更是幽默地稱道:“世上除了金條便是銀條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偃師人開始嘗試將銀條做成罐頭,遠銷海內外,使天下人四時盡嘗銀條之美味。做成的銀條罐頭等產品更是遠銷泰國、越南、蒙古、俄羅斯等8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客商歡迎。
2001年,出席上海APEC會議的各國元首在品嘗過偃師銀條后驚嘆的稱之為“世界奇菜”。2006年,偃師市“怡園春大酒店”將偃師銀條與蝦仁同烹,滑嫩適口,祛膩保健,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滿漢全席》擂臺賽上一舉奪魁,偃師銀條被評為中國烹飪的“金牌菜”。
偃師銀條為根莖蔬菜,潔白光亮,質地致密,色白鮮嫩,清脆爽口。無論涼拌還是熟食皆美,同時它還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欲等功能。《本草綱目》記載,銀條具有清腸潔胃、疏通經絡、清心健脾、祛風解郁等功效。經科學研究發現,偃師銀條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經常食用,對人體有保健功能。最近發現,銀條中還含有豐富的水蘇糖,該糖是一種優越的低聚糖,具有保養腸道的作用,營養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