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是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其紙取材于綿竹之竹,綿竹所產竹品種繁多,質纖柔長。杜甫有詩稱贊:“華纖,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明清綿竹造紙業蓬勃發展,為年畫制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清咸豐年間《綿竹縣志》說:“竹紙之利仰給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郁壘,點綴年景。”清嘉慶年間,由于經濟繁榮,綿竹年畫進入鼎盛時期,年畫行會也相應建立,名“伏羲會”,有專業從業人員九百余,作坊三百多戶,畫商更加過江之鯽,購進銷出,囤積販運,成為從事紙業的經營內容。
鼎盛時期的綿竹年畫作坊主要分布于綿竹城區及西南農村,風格也各異。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戲,故事類;城區年畫作品則重拓片、雜條、斗方、案子或兼門畫。
綿竹年畫內容多樣,題材新穎,或喜慶、或幽默,珍品眾多,如《老鼠嫁女》、《迎春圖》等!队簣D》是清代畫師精心創作的一副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生動地描繪了四川清代傳統民俗。作者以清代綿竹縣城為背景,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不同年齡、性別、身份、不同穿著打扮的四百六十多個人物形象,表現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舞蹈、戲曲、雜耍等慶;顒印!队簣D》為研究近代四川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綿竹年畫歷史悠久
她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還是一個秘。據《山海經》等記載,相傳在東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彎曲伸長三千里的大桃樹,它的枝叉一直伸向東南方的鬼門,山洞里的鬼神都要從此出入,樹下有兩位神將把守,是哥倆,名叫神荼(讀伸舒),玉壘(讀郁律)。他們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這個古老的傳說也許就是“東南方大吉大利”和成語“繩之以法”的來歷。)從周代起,每逢年節,人們便用桃木板(六寸寬、一尺二長)畫上兩位神將的像,懸于大門或寢室門兩側,用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也許是中國年畫第一對門神)。后來唐代又出現了能鎮邪納祥的秦瓊、尉遲公的畫像。這以后門神就越來越多了。
北宋御史趙抃所著《成都古今記》寫到當時成都的幾個市場:“正月燈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畫市場的俗稱。南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卷六:“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并有“除夜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之謂。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畫市場。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畫大多由附近的綿竹、夾江等縣的年畫作坊提供,因而,綿竹年畫早在宋代就相當著名了。據《續編綿竹縣志》記載:綿竹年畫遠在明代已有相當成就……清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年畫的生產規模已相當龐大,據不完全統計,年畫作坊多達三百余家,年畫藝人逾千人,從業人員達一萬人以上。年畫銷售到陜西、甘肅、青海、云南、貴州、湖南、廣東、廣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遠銷到印度、日本和東南亞等國。
綿竹手繪傳統年畫--趙公鎮宅綿竹年畫繪畫性強在繪制風格上,她既承傳了唐代之前手工繪制年畫的制作風格又繼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畫的風格。綿竹年畫和中國其它年畫一樣首先是要刻成線版,但是線版在綿竹年畫中只起輪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繪,從不套色制作。經過不同藝人的手筆,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制不同的畫幅也會產生不同的趣味。這是綿竹年畫區別于其它諸家年畫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正是綿竹年畫的絕妙之處。彩繪過程,藝人們叫她一黑(指黑線版)二白(指人物手臉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黃(指衣冠及道劇的橙黃色)五顏六色穿衣裳(指洋紅、桃紅、黃丹、佛青、品藍、品綠等)。此外,還輔以“明展明掛”手法,借助同類色的深淺變化,增強畫面的節奏感和裝飾情趣。
綿竹傳統年畫——女將軍穆桂英綿竹年畫色彩鮮艷明快年畫藝人在他們的作品上無拘無束地使用著盡可能艷麗的顏色:桃紅、佛青(近似蘭原色)、猩紅、草綠、金黃……大紅大綠、又熱鬧、又刺激,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在強烈的對比中,也講究適意和和諧。他們常常用少量的復色:“二門子灰”、或金、銀、黑、白等線、面穿插在對比強烈的色彩中間,以協調畫面色調。藝人們把他們多年來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配色經驗,撲素的總結成了一句蘊含著深刻美學原理的口訣:“深配淺、釅(指濃度)配淡,深淺釅淡要相間。”綿竹年畫的顏色多用礦物質色和民用染料,根據季節不同制作時調以不同成份的膠礬,使作品顏色爽朗,耐曬耐淋,經久不敗色。
綿竹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是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其紙取材于綿竹之竹,綿竹所產竹品種繁多,質纖柔長。杜甫有詩稱贊:“華纖,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明清綿竹造紙業蓬勃發展,為年畫制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清咸豐年間《綿竹縣志》說:“竹紙之利仰給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郁壘,點綴年景。”清嘉慶年間,由于經濟繁榮,綿竹年畫進入鼎盛時期,年畫行會也相應建立,名“伏羲會”,有專業從業人員九百余,作坊三百多戶,畫商更加過江之鯽,購進銷出,囤積販運,成為從事紙業的經營內容。
鼎盛時期的綿竹年畫作坊主要分布于綿竹城區及西南農村,風格也各異。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戲,故事類;城區年畫作品則重拓片、雜條、斗方、案子或兼門畫。
綿竹年畫內容多樣,題材新穎,或喜慶、或幽默,珍品眾多,如《老鼠嫁女》、《迎春圖》等。《迎春圖》是清代畫師精心創作的一副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生動地描繪了四川清代傳統民俗。作者以清代綿竹縣城為背景,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不同年齡、性別、身份、不同穿著打扮的四百六十多個人物形象,表現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舞蹈、戲曲、雜耍等慶;顒!队簣D》為研究近代四川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