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屠宰后剝下的鮮皮,未加工以前的牛皮、腌皮均叫“生皮”或“原料皮”。原料皮未經脫毛鞣制的皮叫“裘革”,經脫毛鞣制的叫“革”。
牦牛原料皮含犢牛皮(1歲以內)、小牛庫、大牛皮類。犢牛生皮,可加工毛手套、毛帽、毛皮衣、毛皮鞋,大、小牛皮加工成底革、面革、機械用革等而縫制卑箱、皮包、皮衣、皮靴、槍套炮衣、皮帶等各種日用品、工業用品。
二、牦牛皮結構
(一)表皮
表皮分角質層,粒層,棘層,基層4層。
角質層:較厚的一層,由許多層扁平鱗狀角質化細胞疊積而成。
粒層:是一層不連續的細胞層,細胞呈鱗狀或梭形。
棘層:細胞層次不多,約5~8層,細胞呈不規則多邊形。
基層:由一層緊密排列成木柵狀的立方狀或矮柱狀細胞組成。
(二)真皮
真皮平均厚度4.52mm,分乳頭層、網狀層兩層。真皮中分布有毛,脂腺、豎毛肌、血管、神經。
乳頭層:比網狀層薄。特征是在與表皮交界處形成特別致密的細纖維網狀層,很厚,層中細胞成分少,主要由粗大的膠原纖維束組成。
(三)肌皮
肌皮是真皮層與肌肉連結的一層。從解剖組織學觀點,這一層不屬于皮膚范疇,是肌膜。
三、牦牛革質量與理化值
牦牛皮革按0.5歲與大牛皮兩種對比如下:
(一)0.5歲原料皮與大牛皮質量對比
0.5歲犢牛原料皮外觀毛色亮,無虻孔疤痕。經測定統計,鮮皮面積1.14±0.13m,干皮平均3.68kg,皮革平均面積1.09m,為大牛皮成革1.75m的62%;正面革厚度1.64mm,為大牛皮1.99mm的82.41%,且厚薄一致,成革率,利用率均為100%,說明0.5歲犢牛皮遠遠優于大牛皮,是原料皮中上等品。0.5歲犢牛皮特指全哺乳所宰殺的,以下相同。
(二)0.5歲犢牛皮與大牛皮成革質量對比
0.5歲犢牛皮正面革革面遠較大牛皮光滑細致,松面少,皺紋不明顯且纖維緊密度一致,革身豐滿,彈性好,做皮鞋面革下料面積可增加6~10%,與黃牛犢皮,小黃牛皮的“組織緊密、細致堅實、厚度一致”媲美。
(三)0.5歲犢牛皮與大牛皮正面革理化值對比
0.5歲犢牛皮與大牛皮正面革均采用鉻鞣生產工藝制成。0.5歲犢牛皮抗張強度等主要指標并不比大牛皮低,且其它較近似,其質量不亞于大牛皮,有的還略超過。此外,0.5歲犢牛絨面革比同等大牛皮的絨頭緗勻;有條件制成高檔,色彩鮮艷的制品,而且色差小,絲光感強。
(四)0.5歲犢牛皮與大牛皮正面革革面比較
0.5歲犢牛皮加工的正面革、修面革,絨面革與大牛皮同類革相比,平均可提高一個等級,無等外,二、三級較高。正面革二級占20%,比大牛皮革高15~17%,絨面革一級占2.3%,比大牛革高2%。如果保管不霉變,運輸不折壞則不會有絨面革,且正修面革一、二級會達到28%以上(鮮皮及時加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