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縣的梅菉鎮,素有“泥塑之鄉”的美稱。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梅鎮的大街小巷和附近的村莊,均有大型泥塑展出。這些泥塑造得比真人還大,多取材于傳統戲曲、神話故事以及喜慶風俗的片斷,內容十分廣泛。
近年來還出現了不少現代題材的作品,如《人民教師》、《黃金時代》、《中國女排》等。這些泥塑肖像線條準確,形象生動,表情細膩逼真,色彩濃淡相宜,是頗為精美、別具一格的民間藝術品。
▽梅菉泥塑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梅菉泥塑,據說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這些泥塑工藝的興起和發展,與梅磚瓦陶瓷工業的發展有直接關系。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節期間,梅瓦村的一些陶工藝人,就利用磚瓦泥塑成真人一樣大小的泥塑在村中展出,吸引了不少觀眾。
后來,梅在元宵節展出泥塑的傳統習慣便逐漸流傳下來了。古時的泥塑,內容多是鞭撻丑惡、榆社會現象,寄托人民的美好愿望。當地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明代洪武年間,皇帝派遣官員到各地選美,并搜索奇花異草,弄得群眾怨聲載道。
梅菉人民為表現其不滿情緒,于元宵節期間,塑造了朱元璋(洪武)和他老婆的泥像在大街小巷展出。這兩個泥像都是眼大、肚大、腳大的,眼大表示貪婪,肚大表示吃人,腳大表示踐踏黎民。
當地群眾還不滿足于對朝廷的嘲弄,節后兩天,便都把這皇帝和皇后的塑像推倒打碎了,說是“送泥鬼”,以表達他們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
▽梅菉泥塑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梅菉泥塑的制作,取材簡單,耗費甚微,易于塑造。塑制時先用鐵枝或木條架起人物骨架,扎上稻草,糊上黏性泥土,就成為人物的雛形。接著便是細雕和上彩色化妝,一個形神兼備的泥塑人物便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他們造一套大型泥塑,才需兩三天時間。近年來,他們還在泥塑人物的周圍添上繪畫布景,裝上燈色,使泥塑要表現的題材更加豐富真實。難怪一些雕塑家也贊嘆“梅泥塑甲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