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貢茶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的特產。鎮遠天印貢茶具有形美色翠、湯色綠亮、余味悠長、經久耐泡的特點。它具有清熱解毒、清腦、消除疲勞、利尿、助消化、維護皮膚、抗衰老、遏制心臟病發作等功效。
鎮遠天印貢茶出產于貴州省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早在唐代就已成為全國的名茶之一,歷經宋、元時期,發展到明清,經過吳三桂、鄂爾泰的推波助瀾更加負盛名。于是以“貢茶”著稱。20世紀60年代,天印貢茶還兩次參加全國茶葉品種定型會在京展出,深受國內外茶商好評。
天印茶出產于鎮遠縣西北30公里的都坪鎮天印山、羊場鎮茶園關兩大片區。分為天印村楊柳塘、貓石巖、苦茶地、六溪坡4個茶園。其制作技藝廣泛流傳于茶園關、天印山、土軍坡一帶。每當大地回春,樹木萌芽的清明初,天印的人們就忙于上山采摘嫩綠茶芽,通過炒、揉、烘等許多工序,制成無污染綠色飲品中的珍品。
天印貢茶之所以頗受青睞,一源于其歷史悠久;二源于其產地海拔度、日照時數、土壤、生態植被等自然條件非常佳,使得天印茶得以在云霧環繞、群山環抱的環境下生長。“清露晨流,新芽初引,吸天地之清氣,涵山川之靈秀,形似劍尖蓮頭嫩朵。”。除此而外,在采摘、加工方面都有其科學的講究,主要采用傳統的手工加工而成。出產的成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茶多酚、抗氧化劑類黃酮、無機鹽礦物質、咖啡堿等。它具有清熱解毒、清腦、消除疲勞、利尿、助消化、維護皮膚、抗衰老、遏制心臟病發作等特殊功效。制成的茶葉具有形美色翠、湯色綠亮、余味悠長、經久耐泡的特點。鎮遠都坪鎮天印地區還流傳著一首禮贊天印貢茶的歌謠:龍江河畔金鼎山,形似印章欲蓋天。三桂在此茶易馬,貢茶美名世代傳。
茶圣陸羽《茶經》載:“(茶)黔中生思州(古思州,今鎮遠)、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鎮遠府志》載:“府制是于清明節后,谷雨時,采摘茶之一嫩葉而揉制之,鎮遠、施秉一帶特產,尤以鎮遠天應等處之云霧茶更為有名。”明嘉慶年間,天印茶已成清代貢品,
2002年,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一農民萬文興、臺灣天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乃任來到古城鎮遠旅游,在一賓館品茶時,感覺茶的色、香、味獨特,通過多方打聽,才知該茶產于都坪天印地區。由此,鎮遠天印貢茶迎來新的輝煌。
目前,在天印地區建有上萬畝茶園,久負盛名的“天印貢茶”風采重現。
2010年2月20日,都坪鎮啟動楊柳塘、貓石巖、苦茶地、六溪坡4個點茶園建設,新建茶園272畝。
天印茶傳統制作技藝,于2011年6月23日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同年被列為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第一批黔東南農業標準化建設項目”。
2012年12月,《鎮遠天印貢茶綜合標準體系》評審專家組由省茶協會副會長、高級經濟師左松,省茶協副秘書長、高級評茶師廖承,州茶葉協會農藝師戴洪黔等5人組成。專家組認為,本標準體系,結合鎮遠天印貢茶的生產特點,吸收了其它茶類生產工藝,符合天印貢茶的生產實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用性。標準涵蓋了鎮遠天印貢茶生產的自然條件、種植規程、加工管理規范等,資料齊全,引用文本得當,標準制訂符合程序,相關規定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準予通過。
《鎮遠天印貢茶綜合體系》包括《鎮遠天印貢茶產地環境條件》、《天印貢茶生產技術規程》、《天印貢加工管理規范》、《天印貢茶產品標準》、《天印貢茶沖泡品飲指南》和《天印貢銷售門店規范》等6個標準文本。
《鎮遠天印貢茶綜合體系》通過評審并發布實施,標志著鎮遠天印貢茶有了生產技術規范,為制定天印貢茶質量標準鋪平了道路,為促進貢茶產業的快速發展,打造地方傳統名優品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