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魚不僅是黑龍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產魚類,也是我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其肉質細膩,呈紅色,味鮮美,脂肪含量極為豐富,營養價值相當高。撫遠縣被命名為“中國大馬哈魚之鄉”。撫遠大馬哈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撫遠地區漁業生產發展由來已久。據考古發掘證明,遠在唐代以前,撫遠地區就有漁業生產,其開創者當為烏蘇里江流域的赫1族及其它少數民族的先世。時至今日,依托自然環境與資源的優勢,漁業仍是撫遠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因魚而生,因漁而興,地處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撫遠縣有魚類21科105種,是我國東北特種魚種類最全、產量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大馬哈魚主產區,這里被命名為“中國大馬哈魚之鄉”。
撫遠縣境內有黑龍江、烏蘇里江兩大水系,共計268公里,特別是我縣境內擁有大量湖泡,無任何污染。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態環境良好。目前,我縣已建成4個散養式魚類養殖基地,主要包括大力加湖、烏龍湖、蘆清河、雙勝四個養殖基地。大馬哈魚不僅是黑龍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產魚類,也是我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其肉質細膩,呈紅色,味鮮美,脂肪含量極為豐富,營養價值相當高。含蛋白質為14.9-23.3%,脂肪為8.7-17.8%,水分為61.4%,每kg含有13840卡熱量,含鈣大于50毫克,含磷大于1500毫克,鐵大于0.07毫克。此外,還含有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其卵晶瑩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鹽、鈣質及維生素A、D,被公認為宴席珍膳。將其鹽漬成“大馬哈魚籽”,便是聞名于國際市場的“紅魚籽”,極受歐美各國大眾的歡迎。近年來,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建立了保護魚類資源的大型繁育基地年放流大馬哈魚100萬尾,對魚類資源的保護起了重要作用,現以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繁育基地,撫遠縣以被國家命名為大馬哈魚之鄉。
大馬哈魚是我國珍貴魚類之一。鮭科,其魚肉色粉紅,細嫩味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相傳唐王東征時來到黑龍江邊,正逢白露時節,被敵人圍困,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正當唐王一籌莫展之時,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請玉皇大帝,向東海龍王借魚救饑?”玉帝便令東海龍王派一條黑龍帶領鮭魚前來鎮守這條江,人馬得到魚吃,力量倍增,大獲全勝。馬原來是不吃魚的,自此馬便開始吃魚了,但也只是吃鮭魚。所以便把鮭魚叫作“大馬魚”。許多年后,又是白露時節,有一個叫什爾大如的部落首領所率人馬被敵人追到烏蘇里江邊,前無進路,后有追兵,糧草又斷,十分危機,此時一謀士便向什爾大如獻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東征時向東海龍王借魚以解燃眉?”黑龍聞知,復率鮭魚來到烏蘇里江邊,什爾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定居下來,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鮭魚來到黑烏兩江。赫哲人稱“大馬魚”為“達烏依瑪哈”,后經演變,就把鮭魚叫做“大馬哈魚”。縣志都有所記載。
撫遠大馬哈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撫遠大馬哈魚的產地范圍為黑龍江撫遠縣包括海青鄉、抓吉鎮、通江鄉、撫遠鎮等4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33°40′00″~135°05′20″,北緯47°25′30″~48°27′40″。
撫遠大馬哈魚的產地:佳木斯-撫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