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菜,蒙語叫做"嘎吉力烏蘇",意思是"土地的頭發"。新鮮的藻絲呈藍綠色,或者橄欖褐色,風干后變成了暗黑色,酷似人發發菜,按《中國植物圖鑒》叫"念珠藻",和海帶、紫菜同屬藻類,但不是生在水中,而是一種野生陸地藻類,是"山珍"的一種,生長在寧夏中部和毗鄰寧夏的內蒙古西部的荒漠、半荒漠的草原上,因其形狀很像人的頭發,所以又叫頭發菜或旃毛菜。《蘇武牧歌》"渴飲雪,饑吞旃,牧羊北海邊"中的"旃",后人推測,就是這種生長在冰天雪地、營養成分很高的"旃毛萊",蘇武以之活命,名傳千古
我國早在唐、宋時代就開始采集發菜,并且遠銷海外。清代李笠翁在《閑情偶記》中記述:有一天他發現桌上有一綹頭發,便要扔掉,侍從告訴他那是地方官贈送給他的禮物--特產"發菜"。李笠翁帶回家后,用開水浸泡洗凈,拌入姜醋招待客人,吃起來清脆鮮嫩,嚼起來吱吱作聲,其味勝過藕絲、鹿角菜。另傳,巨商王元寶因常食發菜因而發了大財,眾人都模仿他,以求發財,于是發菜身價倍增。現在每當除夕守歲,海外華人和臺灣同胞親朋相聚,宴席間擺上一盤祖國名產發菜,互相祝愿"發財",除了對富裕的向往之外,還充滿著對祖國故土的無限思念
發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20%,是雞蛋的6倍,礦物質養分有鈣、磷、鐵等多種礦物元素。發菜采收很難,在夏末秋初的多雨季節,雨后,趁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到荒漠上去采收
發菜還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療高血壓、婦女病和鼻出血。動手術后的病人吃發菜,有促進傷口早日愈合的作用
發菜的做法很簡單,把干發菜浸泡在水里洗凈后取出切短,加入鮮姜絲及蔥絲,并加醬油、醋、糖等佐料調勻即可食用。還可以把切碎的發菜和雞蛋一起蒸或攤成薄煎餅,冷卻以后根據需要切成各種形狀,加入調料。用發菜做湯,味道也十分鮮美。北京名菜有"釀發菜";陜西名菜有"拌發菜";甘肅名菜有"小鴨發菜";福建名菜有"發菜球";寧夏名菜有"金錢發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