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地與分布
產于西藏自治區東部的高山草場,以嘉黎縣的牛最佳。另外,在西南部山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濕潤草場上也有分布。
外貌特征
體軀較大,結構緊湊,軀長腿短,皮松而厚,但無垂皮。背平,腹大而不下垂,窄且斜。頭重,額寬,面稍凹。大多有角,角向外上方開張。眼圓,有神。尾短且著生點低。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狀,筋骨結實,蹄小而堅實。公牛甲高而長,母牛。甲矮而短,且薄。群體毛色較雜,全身黑色者占60%,體黑、頭或面部白色者占30%左右,還有灰色、褐色和白色者。胸部、腹部、體側和股側長有長毛,被毛柔軟、厚密。厚密的被毛和發育良好的皮下結締組織有助于牛在高寒低溫條件下生活。成年公、母牛體重平均為420.6千克和242.8千克,體高分別為130.0厘米和107.0厘米
生產性能
平均初生重:公牛13.7千克,母牛12.8千克。母牛產后第二個月開始乳,產乳高峰期為牧草茂盛的7~8月份。平均日產乳1.03千克,酥油率5.82%~7.49%產肉性能良好,據測定,在放牧飼養條件下,中等膘情的成年閹牛體重為379.1千克,屠宰率55%,凈肉率46.8%,眼肌面積50.6厘米2。牛是牛類家畜中唯一產絨毛的品種,每年6~7月份可對牛剪毛一次。帶犢及懷孕后期的母牛,只抓絨,不剪毛。
公、母、閹牛的毛絨產量分別為1.76千克、0.45千克和1.70千克。裙毛長度20~43厘米,肩部毛長度為10~30厘米。毛、絨比例為1:(1-2)。在產區,牛呈季節性發情,7~10月份為發情季節,7月底至9月初為發情旺季,發情期17.8天,發情持續期16~56小時。公、母牛均是3.5歲初配。妊娠期平均255天一般在3月份開始產犢,2年1犢,繁殖成活率48.2%。牛牙齒堅利,又具有靈活的唇和舌,采食性能好,能夠適應低質量的草場條件。為了提高牛的生產性能,青海省興海縣的賽什塘牧場(1999)進行了牛與野牛導人雜交試驗,效果明顯。12月齡含1/4野牛血統的0牛比家牛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提高3.96%、7.60%、7.06%、7.32%和12.13%。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周名海等(1998)提出了牛種間三元雜交的新途徑,即荷斯坦牛(藏黃牛牛)。0牛在高寒牧區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2.5歲時0公、母牛平均體重為310.78千克和305.79千克,比同齡公、母牛分別重126.48千克和149.92千克。0母牛2~3歲可初配,3~4歲可擠奶,比牦牛提前1~2歲擠奶;第一泌乳期(183天)擠奶量659.36千克,為同泌乳期母牛的2.6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