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漁鼓,又稱道筒子或墜子嗡,行話為“溜蘭條兒”,源于明代敘事性道情。后由道士以道教為演說題材,到民間傳道時流傳至界首,約有四百多年歷史。
界首漁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潁上、臨泉、阜陽、亳州、渦陽、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項城、周口、太康、鄲城等地。我市漁鼓藝人主要分布于光武鎮、蘆村鎮和顧集鎮。
界首漁鼓源于明代,具體年份不詳,興盛于清朝道光年間,1920年左右,是界首漁鼓發展的全盛時期,其影響區域東至安徽省太和縣、阜陽市、蒙城縣,西至河南省的沈丘縣、新蔡縣、鄲城縣、太康縣等。
界首漁鼓源于民間,流行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以演唱為主,夾白為輔,唱詞和說白均加韻腳,分為“高音漁鼓”和“低音漁鼓”兩類。所持樂器為打擊器,即漁鼓筒子和簡板,所演唱曲目多為傳統書目,其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動聽。
界首漁鼓音樂已被收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分卷)中,得到了北京有關專家的認可,贊其為“安徽曲藝一枝花”。并與2006年12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界首漁鼓是河南墜子起源的曲種之一,同時又是中國地方稀有劇種道情戲的鼻祖,專家亦有論證,被譽為潁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是我國曲苑中又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