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又名冬菇。它形如小傘,幽香芬芳,既是上等菜,又是好藥材。早在元代以前,我國就開始栽培香菇,迄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元代王楨寫的《農書》有這樣的記載:“取向陰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壓之。
經年樹朽,勻布坎內,以蒿葉及土覆之。…雨露之余,天氣蒸暖,則蕈生矣。”這都是先人培育冬菇的寶貴經驗。
▽香菇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據元代吳瑞的《日用本草》上說,香(即香菇)有“益氣不饑,治風破血”的功能。我國民間有用冬菇來輔助治療小兒天花和麻疹的習慣,還有用來解毒、降低血壓、減少膽固醇以及滋補身體。
另外,據有關資料介紹,在一百克干香菇中,含有二百六十毫克的麥角甾醇,它在陽光、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維生素丁可以幫助小孩骨胳和牙齒的生長,防治嬰兒傴僂病,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
香菇內還含有腺膘呤,可預防肝硬化。當然,香菇是一味香醇可口的好菜色已是人所共知,馳名中外的廣東名菜“雙菇燉南蛇”、“北菇燴兔絲”、“香菇燴雞柳”、“蠔油扒三菇”和“鼎湖上素”等,都離不開它。
▽香菇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香菇又有花菇、冬菇和香信之分。具體來說,菇蓋的全部或大部裂成菊花瓣狀、自然龜裂狀;菇底呈乳白色或淡黃色,并具有肉厚、朵大、紋幼肥嫩的特點,烤干后成大卷邊,這就是優質的花菇;如果菇面呈褐色、有少量龜裂狀或菊花瓣狀,烤成全卷邊的,便是冬菇;卷邊小而肉薄、菇體呈衰老粗紋狀的便是香信。
培育香菇,要數粵東北山區的和平縣較為獨特。那里地處九連山區,山高林密,樹種繁多,正是育菇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