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土特產品種類眾多,德州扒雞、禹城扒雞、德州西瓜、樂陵小棗、德州大驢、夏津白玉鳥、德州黑陶、德州菊花、寧津景泰藍、夏津手工藝花、夏津印花藍布、慶云草帽辮、草柳編制品、地毯、中華蜜酒、古貝春酒、禹王亭特釀、祝阿特窖、魯北白山羊、大尾寒羊、山羊板皮、夏津抱頭毛白楊、紅荊條、天花粉、禹城辣椒、禹城紅麻、枸杞等數不勝數。名勝古跡蘇祿王墓禹城禹王亭顏真卿書《東方先生畫贊碑》夏津點將臺泰山奶奶廟平原文昌閣臨邑邢侗公園平原千佛塔旅游景點中心廣場新湖風景區禹西農業旅游觀光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千層槐仙人湖、丁東水庫百萬畝棗林游覽區市內公園
德州特色美食
1、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是德州著名的產品之一,源于明代,創于清朝,傳于民國,盛于當今。1956年被商務部譽為“中華第一雞”美稱。如今,德州扒雞集團傳承300年歷史,集傳統扒雞技藝與現代科技于一身,產品主要有:五香型扒雞、熏烤型扒雞、板臘型扒雞,遠銷全國和亞、歐等地。其中,五香扒雞精選專用雞種,配以多種名貴佐料,輔經年老湯,用科學工藝精制而成,具有造型優美、肉質鮮嫩、五香脫骨、風味獨特等特點。
2、保店驢肉
保店驢肉始于清朝嘉慶年間,原產地是與寧津保店鎮同屬一行政村的南辛莊,有“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之說。其特點是肉質細鮮嫩,瘦而不柴,爛而不散,香味四溢,一般以冷食為上,常為酒宴之佳肴。現已發展了散驢肉、原汁壇裝、真空特制驢肉軟包裝,并推出驢肉精華“驢八錦”系列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
3、夏津銀絲面
珍珠琪地方傳統名吃,其名為乾隆所賜。又名“龍鳳面”,是夏津縣張集村張氏祖傳手藝而制的面食,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銀絲面由人搟軋至面薄如紙,切得細如銀絲而得名。如再橫切成粒,就稱珍珠琪。具有久煮不爛、晶瑩透明,軟、滑、韌兼備的特點。其外觀薄如紙、色如玉、小如珠,爽滑韌嫩、隨湯入喉、和胃養脾。
4、華達狗肉
華達狗肉系列產品以優質、健康肉狗為生產原料,經電麻充分放血、屠宰、腌制、預煮、殺菌、真空包裝等十幾道工序,并對狗頭、狗腦、狗鞭、狗蹄、狗肚采用中西結合的高科技加工精制而成,具有智力開發、健體美容、延緩衰老等功能。
5、長官包子
長官包子、大柳面與保店驢肉并稱為“寧津三名吃”。長官包子,產地在寧津縣長官鎮,以香氣馥郁、可口不膩而馳名。早在清朝道光年間,由長官鎮回民所做的牛羊肉包子便譽滿街市。其特點:面白皮薄、肉多餡肥、入口軟而不粘、兜餡韌而不破,上捏三十二折,熟后如盛開的菊花,形色俱佳。大柳面產地在寧津縣大柳鎮,它以條長數尺、梳而不亂、縷分條析、軟而有力著稱,故又有“弓弦面條”、“金絲纏碗”之美名。
6、布袋雞夏津名菜
原由一名張氏廚師創制,相傳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制作時切破小部分雞皮,去臟剝胃,按比例裝入16種佐料,整雞油炸后籠蒸,加湯澆注即成。雞肉鮮嫩、餡香、味美不膩。因其狀如布袋,故名“布袋雞”,被列入《中國菜譜》。
7、宋樓火燒夏津名吃
由夏津縣宋樓村侯其順創制。取上等面粉加少許黃豆面,用鹽水和面,每個折壓6層,層層刷香油,經鍋烙火燒即成。每個重7錢,形似燈籠,香酥可口,長時間存放不變質。清同治年間曾作為貢品進京。現經營者遍及宋樓村附近的十幾個村莊。
8、羊腸湯鍋又名清血腸,俗稱羊腸子。性熱,有祛除哮喘和胃寒的作用。其創始人為清末德州城東北角的滿族吳姓一家。現在德州市做羊腸湯鍋的有十幾家。
9、武城楦餅以餅在鏊子上反復旋轉而得名。其創始人是武城縣郭莊村的劉漢帛和沙國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油酥焦脆、厚而不粘,餡松軟鮮嫩、肥而不膩,兼有焦香、清香和芝麻香的味道。
10、蹶腚豆腐
德州市別具一格的小吃。制作時鹵水嫩點,趁熱擱置約20公分長、10公分寬的木板上,食者低頭彎腰,以此為早點,因此得名“蹶腚豆腐”。
11、平原簽子饃
平原簽子饃最早產于平原西部恩縣一帶,相傳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恩城簽子饃從材料選用、加工工藝等與其他同類食品相比都有其獨特之處,蒸熟后的簽子饃白如玉帛,柔而有勁,香甜可口,營養豐富。 德州的特色食品較多,除以上幾種外,平原乳鴿、驢肉火燒、八大碗等也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