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位山東省北部、黃河下游、魯北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北臨渤海灣,東與東營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鄰,西同德州市和濟南市搭界,西北與河北省隔漳衛新河相望,是山東的北大門。
一、小營大米
“小營大米”是濱州市小營鎮特產。其特點是:生米質地瓷實、顆粒均勻、腹白纖小、銀亮透剔;熟米不散不膩,香而微甜。如做稀飯,稠湯透明,米粒不沉碗底;做干飯,米粒相互攀附,粒膨大而形不變,飯粒脂光瑩亮,不粘膩,香甜適口,筋道耐品。“小營大米”堪稱稻米中之上品。
二、濱州鍋子餅
鍋子餅為濱州傳統名吃,以其工藝簡單而做法精細,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鮮可口、老幼咸宜而久享盛名。濱州鍋子餅系由清朝末年濱城西關一邢姓業者初創,故又名“邢家鍋子餅”。它以餅中卷餡的形式,融餅和包子的優點為一體,成為一種新的獨具特色的經濟、方便面食。
三、武定府醬菜
惠民縣城,清朝為武定府治。這里生產的醬菜以色澤鮮艷、咸中帶甜、甜中微咸、醬香味濃、清香可口而馳名全國,“武定府醬菜”,是山東地方傳統名產之一。武定府醬菜的生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明代,這里的醬菜作坊就很興盛。至清朝,“仙泉居”、“福元居”、“元香齋”、“大同”、“天順棧”等醬園成為遠近馳名的店堂商號。
四、水杏
鄒平縣南部長白山區以盛產杏果而久負盛名。所產杏果又以張高水杏為最佳。張高水杏主產于鄒平鎮的張高、賀家、姜洞一帶。這里地勢特異、四面環圍之山皆扇形,春季偏暖,光照時間充足,外面冷空氣不易侵入,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由此張高水杏以成熟早、質地優而聞名四方。據考,張高水杏的種植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張高水杳是鄒平縣的著名地方特產,其個大如桃,脆而酸甜,氣味芬芳,食之清爽可口。內含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張高水杏有十幾個品種,其中最好的一俗稱“抽把子”,所結杏果個大、皮色鮮艷,如經造孽蘋果,使人觀之欲食。還有當地人稱為“關爺臉”的品種,色彩紅而有洶涌,食之甜脆。張高水杏成熟早,上市早,史有“小滿三日杏發黃”之說。
五、金絲小棗
無棣、沾化兩縣是山東有名的棗鄉,盛產金絲小棗,在國內外早已享有盛名。它與“樂陵金絲小棗”異地同宗,質量難分伯仲,產量超東陵1倍以上,金絲小棗,色澤美觀,個大核小,皮薄肉厚。鮮吃清脆可口,甜汁四濺;干吃金絲粘連,香甜味濃。金絲小棗營養十分豐富,是很好的滋補品,還可作藥用!侗静菥V目》記載:“棗味甘無毒,主心邪氣,安中養脾,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
六、冬棗
冬棗,因在初冬成熟而得名。又名凍棗、冰糖棗和蘋果棗。為稀有晚熟的鮮食優良棗種。冬棗比金絲小棗大,近球形,熟前陽面常有紅暈,大小不勻。平均重12.8克,為金絲小棗的3-4倍。冬棗果皮光亮,呈赭紅色,皮薄質脆,自樹落地,即可摔裂。其果肉較厚,細嫩多汁,嚼之無渣,含可溶性固形物34-40%,濃甜微酸,品味極佳,最宜鮮食。其果核較小,有仁。
七、陽信鴨梨
陽信是鴨梨之鄉。每逢陽春三月梨花盛開時節,田園村落掩映于皚皚“瑞雪”之中,在風和日麗,花團錦簇的大好春光之中,蝶舞蜂忙,游人往來熙熙攘攘;仲秋一到,棵棵梨樹果實累累,個個梨果光鮮滴翠,梨鄉到處飛蕩著豐收的歡笑,條條路徑上奔馳著滿載碩果的車水馬龍,春華秋實的梨鄉景色,就象那顆顆清甜的鴨梨,給人甜美,令人心醉。陽信鴨梨,外型美觀,呈倒卵形,梨;客黄,狀似鴨頭。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之間收獲。果實初采為黃綠色,貯藏一段時間呈金黃色,如貯藏得法,可保鮮6個月。陽信鴨梨皮薄核小,汁多無渣,香味濃郁,清脆爽口,酸甜適度,素有“天生甘露”之稱。
八、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以株莖粗壯,花繁葉葳,細嫩高產,營養成分豐富而聞名中外。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回中國,然今處處田野之”。陽信、無棣種植苜蓿歷史悠久,至明朝嘉靖年間即已大面積栽植。紫花苜蓿屬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根系發達、適應性強、抗鹽堿、固風沙、改良土壤的特性。一年間收割二、三次。紫花苜蓿,內含植物蛋白高達18%,脂肪、維生素、葉黃素等其他營養成分也遠遠高出白花苜蓿和異地同類品種。
九、貝殼資源
貝殼是生產白色硅酸鹽水泥的優質原料,亦是發展飲料加工業的重要原料。無棣縣擁有3條長56公里,總地質儲量3.6億噸且隨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萬噸以上的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這種礦砂屬世界稀有礦產資源,以此為原料生產的高檔日用細瓷受到海內外人士的普遍贊譽。
十、渤海黑牛
渤海黑牛又稱“無棣抓地虎黑牛”,是惠民地區的優良牛種。其中心產區在小睡渤海的無棣及相鄰的陽信、沾化等縣。外貌特征為:被毛、蹄、角。鼻鏡呈黑色,有洶涌,低身廣軀,后軀發達,結構勻稱;皮膚干燥且富有彈性,體質健壯。因其重心低,挽力大,恒力強,能吃苦耐勞,幫當地人稱之為“抓地虎”。該牛性情溫馴,易調教,耐粗飼、易肥育,抗病能力強,遺傳性能穩定,具有良好的役、肉兼用特性,是我國罕見的黑毛黃牛品種。
十一、梭魚
梭魚屬近海淺水性魚類,喜棲息和覓食于河口較多的咸,淡水交匯地帶。梭魚體近圓筒形,長50余厘米,銀灰色,眼上緣紅色,頭寬,稍平扁,口端正平橫,下頷有突起,上頷有凹陷,有背鰭兩個。梭魚依年齡分群生活,漁獲個體較單一,常以二、三齡魚為主。每年4月份,梭魚便在各河口區產卵,只做短距離回游,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味可口,蛋白質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制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