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
1、珍珠奶茶,去楊橋路樂客茶坊
2、花生湯在臺江麥當労対面的小巷里,那里的芋泥也不錯
3、大世界的冰橄欖很有特色
4、鮮奶蛋糕是茶亭公園對面的紅葉蛋糕
5、津泰路上的品糖軒
6、湖東公正酒家下的超雅蛋糕1、在福大北門有議價東興牛肉店,上大學的時候常常到里邊“改善”伙食,電力的牛肉羹佐以水姜味道那個叫絕,還有自制的粽子,包了蛋、肉、蝦仁、香菇,糯米香,澆上甜辣醬,花生醬,真是美味。
2.達道和小橋一帶,有幾家頗有名的牛滑店;牛滑用牛肉切細剁泥,和以勾芡,連湯裝起一碗,入口滑潤,口感一流,牛骨高湯又特別香,加鹽加醋,加魚露還可以隨個人喜好,所以很受歡迎,“達道牛滑”幾乎成了招牌,無形資產價值也有若干,那一帶的每一家都是“正宗”的達道牛滑
3.說道牛滑,又不能不說到牛雜;所謂“牛雜”,牛雜碎是也;牛心、牛肺、牛肚、牛筋……總之一切牛下水統統熬一大鍋。那里跑堂的漫叫一聲“牛雜兩碗……”,這里掌勺的便撈起若干在碗里加以牛骨湯端到你的面前。烏山路口有一家“吳忠小吃店”,開店的兄弟三像是隱居江湖的世外高人,一天之做一鍋牛雜
賣完拉倒,幫襯那里的人多是沖著新鮮牛雜的味道去的,所以生意倒也不賴。
4.用牛骨湯打底的還有一種叫“撈化”,這“化”是福州人稱“興化粉”的米粉,把米粉用涼水泡軟以后在滾水里“撈熟,泡進牛骨湯里,撒上蔥花、味精,這叫“光化”,如果配以同樣撈熟的鴨腸、豬血、肝片、腰子等等泡在一起吃風味更佳。慶城寺市場門口一家“依土勞化”聲名如日中天,撈化的品種也多常常人滿為患
5.木金肉丸,是1921年由姚木金創辦的老字號,在道山路口通向婦幼保健醫院的巷子里。肉丸是用芋頭、薯粉、豬肉、紅棗、芝麻、紅糖等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或一籠籠蒸熟。每個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陷,甜度適當,十分可口。過年過節的時候常常會去買些肉丸吃,沾沾喜慶
6.到了臺江,那好吃的就多了去了。在榕城古街上很多老字號的福州小吃在此匯聚。比如大福星魚丸,依土伯撈化等等。大福星魚丸選用鯊魚、鰻魚或淡水魚剁珥加薯粉攪拌作外皮,再包以豬瘦肉或蝦仁等陷心,捏成丸狀。皮薄均勻,色澤潔白,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而不膩。“沒有魚丸不成席”,從這句俗語中變可知福州人對魚丸的偏愛。依土伯撈化,湯汁清淡但鮮味十足,牛肉塊肥而不膩,清爽可口。
7.走出榕城古街,在臺江的三福百貨旁有家百年老店——臺江沒牙花生湯店,店很小,只有陽臺的寬度,細長細長,只能放下一排的座位,但店里的招牌花生湯確實是個經典。花生綿軟,入口即化,湯水香甜滑潤很有冰淇淋的感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8.說到福州小吃,怎能少了熱氣騰騰的鍋邊糊?鍋邊糊以連講海鮮鍋邊最為出名.用蜆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在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后用鍋鏟刮到鍋里,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佐料,燒開后起鍋就是一盆滾燙的“鍋邊糊”了,講究一點的在佐料上做文章:蝦仁、咸魚、肉丁……
9.井大路口附近有一家細妹元宵店,雖然店面從外表看有些粗糙,但做的元宵確實不錯。在福州,湯圓和元宵是不同的,湯圓是甜的,而元宵是咸的。薄薄的元宵皮里裹著新鮮的豬肉,咬一口元宵,香滑的油水溢出來。津泰路上的安泰樓做的元宵也非常好吃
10.從八一七北路拐進鼓西路,未及百米,左手邊一家小鋪招牌與眾不同,紅的民俗花紋,有模有樣地直書“尚搟依心拌面扁肉”。在這家一定要吃拌面和扁肉。福州的燕皮何等知名,做成扁肉燕煮食更妙而且這里用的是自家手搟機的切的扁肉,做的時候加了蛋清,吃起來甚有勁道。花生醬也是自家磨的,略微有些焦味,無論扁肉還是扁肉燕在撈起之后都沖入豬骨湯,回味無窮。
11.其實福州小吃遠不止這些,八寶芋泥、蔥肉湯、海蠣餅、太平燕、春卷……都是有名的福州小吃。如果要想省點事,一次把福州小吃吃個夠,推薦你去老福州、元洪城頂樓或者安泰樓,交通便捷,而且價格也劃算,特別是老福州。安泰樓、元洪城看起來高檔一點,而在老福州。安泰樓、元洪城看起來高檔一點,而在老福州,只要花十塊錢。就可以吃個飽。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和影響與福州菜一樣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極芋泥、魚丸、等享有盛譽,臺灣同胞有句口頭禪:“魚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厭。”1997年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美食園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極芋泥”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老輩福州人有句話叫“七遛八遛莫離福州”。意謂福州飲食的風味獨好,鄉人不忍離去。
1.魚丸
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一般用鰻魚、馬鮫等魚肉搗成泥糊狀,調拌優質薯粉為皮,用精肉、蝦仁等作餡,捏成丸子。煮熟后泡以美味高湯,加上蔥花,浮于湯面,稱“七星魚丸”。它具有色澤潔白、質有彈性、肉餡香松、口味清爽等特點,素負盛名。據說這七星魚丸是海上漁婦所創,被一出洋經商的商人學到手,返回福州后如法炮制,開了家“七星小食店”,獨家經營“魚丸湯”。后有一位進京赴考的舉人進店就餐,食魚丸后嘖嘖稱奇,口占一詩曰:“點點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店主將詩裱于店堂上,從此食客盈門,生意日隆。“七星魚丸”因此詩而得名。如今福州街巷到處都有魚丸攤店。郊縣的長樂、福清等地也有食魚丸之俗。除店賣外,還有走街串巷肩挑叫賣者,他們以調羹敲打小碗招徠顧客。做為地方風味特產,外地人到榕也多以品嘗魚丸為樂。
2.太平燕
燕皮是用精選豬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干為鮮燕皮。繼續晾干為干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后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臺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燕皮湯
肉燕
3.鍋邊糊
稱“鍋邊糊”或“鍋邊”。是福州獨有的小吃。外地如上海、臺灣、香港等地的鍋邊糊店,幾乎都是福州人所開。其主料為米漿,鍋湯燒開后,將米漿淋置鍋邊,稍干后用小鏟刮入鍋中,與雞鴨肝雜、蝦干、墨魚干、香菇、黃花菜等配料煮成的湯合成。其特點是面薄而卷,湯清不糊,味美適口。舊時,福州南臺、下渡一帶百姓三月“迎大王”(土神)時,家家戶戶都做鍋邊糊。鍋邊糊至今仍為福州人習見并愛食的早點。由于鍋邊易熟,故福州俗語叫“鍋邊一煮就熟”。鍋邊糊也流傳到福州以外地區,如莆田。
4.芋泥
以檳榔芋煮熟搗爛加紅棗、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制成。芋泥中的上品稱為“太極芋泥”和“八寶芋泥”。由于豬油蒙蓋,制成后貌似冷食,實則熱食。在酒宴上常在收席前做為甜點推出。福建東部沿海地區皆有做芋泥的習俗。其中尤以福州芋泥最為有名,是福州地區典型的甜食。福州民間盛傳,當年福州籍愛國英雄林則徐曾在廣州以家鄉風味芋泥“宴請”洋人,讓其燙破嘴皮而出丑。閩東福鼎產的良種大檳榔芋制成的芋泥,質地細膩,堪稱一絕。
5.光餅
又稱“征東餅”,其來歷有段掌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農歷九月二十七日,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追殲倭寇至福清牛田(今龍田)。為減少炊時,戚繼光布置各營以炭火烤灸用面粉做成的兩種圓餅。一種小而干燥;一種大而松軟,略帶甜味。兩者中間均打一小孔,用繩串背于身上,便于士兵攜帶作為臨時干糧。由于它隨處可充饑,增強了隊伍的機動性,為平倭立功。此后,為紀念戚公,福清及福州、閩清等地人民仿制這兩種圓餅,前者叫“光餅”,后者稱“征東餅”。后有人在光餅上添上芝麻,成了“芝麻光餅”,又叫“福清餅”。福清一帶每遇清明,用它作祭品。立夏時,孩童們將模仿各種飛禽走獸形象制成的光餅掛在脖子上,追逐嬉戲,增添節日氣氛。將光餅掰開,夾入韭菜、鮮蟶、嫩筍、紫菜等即成“咸燒餅”;如加糖則為“甜燒餅”。老輩福州人倘憶起舊時“提(苔)菜餅,辣菜餅,豬油渣夾我福清餅”的叫賣聲,倍感親切。舊時這些叫賣人頭頂“小店”,小巧別致,左右分書“聞香一嘗三打掌,知味十步九回頭”小聯,里面擺放著甜醬、辣醬等。外地客走過福清,旅外僑胞返鄉省親,也都要買一串嘗嘗。
閩東的福安也產光餅,該市坂中村的光餅很有名氣。當地光餅店附近,每有豆芽菜的攤點,因為光餅夾豆芽菜餡是福安風味小吃。
6.線面
采優質面粉加鹽等輔助料精制而成,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有二:其一為高湯線面,即把線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鐘,色變即撈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絲、煎蛋、香菇、黃花菜、青菜之類,再調以湯汁(肉湯、雞湯等)即可食用;二是涼拌線面,煮法相同,但撈起后不放佐料,只調以適量的香油、味精、紅酒等,風味獨特。
福州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80厘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挽面時在面頭上扎上紅線,由于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面”。由于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長命”。
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面”,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7.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漿,經過制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時令和節俗不同,分為4大類。?1)為圓形,內有虛有實,油炸或流滾粉成,如油?、抱滾?。抱滾?外面滾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邊揉邊吃。?2)形扁圓,皮薄餡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絲?、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圓形或三角,松軟有彈性,以蒸為主,如盞糕、白發糕、荸薺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餡粿等是咸味的品種。
8.春卷
福州民間小吃。俗稱春餅,選用精粉煎成,皮薄似蟬翼,“餅可映字”,又輕又薄。餡選鮮嫩的豆芽,佐以韭菜、筍碎、肉絲、豆腐干片等,炒熟備卷。食時,選攤開薄餅,自取包餡,先卷一邊,兩頭覆緊,再卷成條狀,便可入口。如果,把春卷投入油鍋一炸,撈起便成油炸春卷,俗稱炸春。近年有“迷你春卷”上市,便是已制成春餅,購回油炸,尤為方便。
9.肉丸
選上等薯粉、白芋絲、肥膘肉為原料,調入紅糖拌勻,佐以五香粉,還有的加芝麻、豆腐皮等,制成粘劑,放在鋪上荷葉的蒸籠炊熟。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圓狀,入蒸籠時,有意捏成團狀,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膩。民間在春節期間自蒸;市上以“木金肉丸”為名牌,風味獨特。
10.烰油
“烰”(音pu),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稱為“烰”。“烰油米時”色澤金黃油亮,皮餡分離、外香酥,內甜軟。將糯米洗凈浸泡4-6小時后,磨制成水磨粉團。紅糖加水熬成糖漿,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漿、精鹽,制成豆沙餡。糯米粉團加入糖漿,反復揉和制成?坯。用?坯包上豆沙餡,成為油生坯,面貼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坯放入油鍋,用鐵勺輕輕翻動,等油?皮亮膨脹似球形,色呈焦黃時,即可撈起瀝干油。
11.蠣餅
“蠣餅”扁圓形,色黃、殼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之一,風行數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餡鮮美,色金黃。將大米、黃豆,分別用水浸3-4小時,摻水磨成濃漿,加入精鹽攪勻后待用。豬肉剁成肉餡,蔥切珠狀,用醬油調成餡料,牡蠣肉洗凈,瀝干。將特制鐵勺在油里加熱后,取半湯匙料漿倒入熱勺內,在米漿上放肉餡、牡蠣,再蓋上一湯匙米漿,放入油鍋,炸至餅面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干油。
12.千頁糕
千頁糕”為選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點。多層美觀,油香軟潤,入口溶化。將面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面團,餳面約2個小時,加堿水再揉勻。肥膘肉切塊放入湯鍋,用旺火煮熟撈起,然后切成細肥肉丁。將面碾成薄面片,對折,一邊撒上1層肥肉丁,再撒上1層白糖,形成1層面餡,如法制作可得4層面3層餡。千頁糕一般做成8層~12層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