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著2700余年的歷史,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因境內有“七十二名泉”故被稱為“泉城”。那么濟南有什么特產?濟南特產有什么?小編為你介紹濟南特產。
1、趵突泉的酒
2、烤地瓜
3、油旋曲水亭街那家油旋經4緯3路口向南就有
4、便宜坊的鍋貼
5、草包的包子最出名,每天都有很多人去那吃,店面雖然很老但是在里面吃6、緯四路上(好象是哦)有一家飯店叫:朝天鍋的酒店,做的魯菜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里面的梅菜扣肉堪稱經典!!!還有大腸,這可是咱濟南獨有的名菜,建議外地朋友來請他們吃這個.蔥燒海參是魯菜最出名的,去這家店一定要點這個!!
7、有一家蛋糕店(不好意思,我忘記名字了),一直有買糕點(雖然很不好吃)但是可以買一點送給朋友,因為外包裝是標有:老濟南糕點的字樣.我一般回學校會給同學帶點,就是要那個名字好聽
8、荷葉包,我吃過最好吃的在經四緯九的一家小店名字叫荷葉包子.味道真是沒的說,建議大家買的時候要老板用荷葉包起來還有,就是現在下蓮蓬了,可以買點也不錯.
9、燒烤了,濟南原來還準備建成燒烤城呢,可是因為環境保護原因放棄這個計劃,所以來濟南還是得吃燒烤啊
10散子,炸雞蛋包(不知道是不是濟南早餐獨有的?)可以早上吃這個也不錯
11、高粱飴啊,超市都有賣的
12、糖醋鯉魚,雖然不是小吃....
13、周村燒餅
14、糖酥煎餅.....
15、德州扒雞阿膠蜜棗
16、的阿膠、玫瑰
17風味小吃。如天豐園和草包包子鋪的蒸包,便宜坊鍋貼,匯泉樓盤絲餅,聚豐德的油旋,長清素包,崗山饃饃,商河馬蹄燒餅,歷城糖酥煎餅,平陰梨丸子,章丘黃家烤肉等。“甜沫”是個大眾食品,但卻是濟南特色。如葉所包棕子,外地多端午節才賣,濟南幾乎每個清晨都有叫賣聲。再如大明湖白蓮藕,蓮子可做成富有營養的蓮子羹,藕更有多種吃法。就連嫩荷葉也能做荷葉粥、荷葉肉,味道清香。用鮮荷梗吸美酒,名日:“碧筒飲”,別有風味。至于全國有名的魯菜,如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大蔥海參、奶湯蒲菜等,也以濟南所烹飪為最佳。
野菜:
【草包包子】
普利街的“草包包子鋪”經營的“豬肉灌湯包”,精致皮薄味美多汁,始創于20世紀30年代,因創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草包"而得名。迄今已開發出以豬肉灌湯包為首的十余種風味,名揚海內外。由于嚴格保持投料標準,制作精細,新出籠的包子,不變形,不塌架,油脂雖多,香而不膩。
【鍋貼】
鍋貼是一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豬肉餡為常餡,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牙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面皮軟韌,餡味香美。
【長清素包】
長清大素包是來自長清民間的“通俗”食品,其特點是突出了一個“大”字,大則可解饑,所以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長清大素包每兩一個,每斤面僅能做十個。餡也多,講究“斤面斤餡”,也就是一斤面要包進一斤餡。素包的餡主要是粉條和時菜,冬季用白菜,還要切上大蔥,春天用韭菜。素包廚師切大蔥技術極高:用大片刀、頂刀切極薄片,切出的蔥白成圓圓的小片,這樣拌到餡子里,已經不是“蔥花”,而是配料的一部分了。當然餡子調味也少不了胡椒面和花生油。用發面包好蒸熟,制成的大素包,個大肚圓,經濟實惠,餡多微辣,別有風味。
【麻醬燒餅】
麻醬燒餅,又叫麻汁燒餅,是以芝麻醬為主要佐料制成的麻酥燒餅,為濟南傳統的回民小吃。過去不少回民餐館都經營此類面食,外皮多數帶有芝麻,也有不帶芝麻的,但不管表皮怎樣,中間都是以涂麻醬為酥層的。
制作此燒餅,將面用溫水和成;麻汁醬內摻些花椒鹽,并用花生油調稀調勻。將面團揪成面片后,抹上麻汁醬,再將面片卷成長條,然后一個個揪成面劑,放在案上,逐個捏成圓形,使收口包攏,麻汁搟不外露,放案上用小面杖搟成小燒餅。搟完后,每個燒餅上刷一層清水,再沾上芝麻仁,稍餳一下,再放烤爐里,用微火烤成金黃色即成。這種燒餅,皮酥脆,并有濃厚的芝麻及麻醬的香味,層次達十多層,若與五香醬牛肉同食,倍覺其香酥適口。
【馓子】
濟南馓子,至今傳為名吃。在《中國名菜譜》的“小吃”部中就有記載:“細馓子系鐘興和所創制。”鐘興和在濟南市歷下區鐘樓寺街制售細馓子三十余年,技藝精良,有獨特風味,甚為消費者所喜愛。
濟南馓子,制作主要有三個過程:和面、盤條后用油浸泡、炸熟。馓子能否出條,全在和面。馓子面,是將面粉加溫水(根據季節不同,溫度有別)和溶化了的鹽水,先后揣揉三次,并餳邊,以便使面有勁易于理絲條。將和好的面沾油,搓成鉛筆桿粗細的長條(不能搓斷),邊搓邊盤放在盛有花生油的盆內,盤成盤之后在油里泡一個多小時。泡好之后就可作制了。
炸制時,三個人操作。一人從油盆中捋條把泡過的面條捋細并纏在手臂上,繞十圈左右;第二人雙手持一雙長筷子,把纏好的面條插入,挑著兩端,抻到一尺多長,放到油鍋里,先入油燙一下,立即兩只筷子翻過,盤成紋絲的長形(亦有疊成扇狀的,但面要抻得極細),再在油中炸,成型后抽出筷子。由另一人不斷把馓子翻動,炸熟撈出,這個第三人還要負責看火,以掌握炸馓子的火候。
馓子炸好后,逐個輕輕地疊放到大簸箕里,以保持傲子的完整,不便折斷碰散。真正好的馓子,其脆酥性能保持三五天,如果跌落則碎不可拾。
【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約創始于清末。由于面團發得好,烤時的火候均勻、適度,鼓得很高,其形極象馬蹄,外焦里嫩,透酥適口。吃時輕輕將鼓起的脆皮拍扁,將馓子放在上面(有芝麻的一面),使底面朝外,一折就將馓子夾在中間,呈半月形。這樣芝麻就不會撒在外面,不過為了防止散落芝麻,在吃時還要用空著的一只手接著。作為早點,馬蹄燒餅在濟南人中間,是深受歡迎的。
【章丘烤肉】
以“黃家烤肉”最為著名。相傳是明朝末年,由章丘縣城一黃姓人家所創制流傳至今。其特色是皮酥、肉嫩、味道清香,肥而不膩,是獨具風味的酒肴。章丘烤肉的制作,不同于一般小塊烤肉。它是把宰殺后的整豬,除去五臟,剔去部分大骨,再用椒、鹽和各種香料——大茴香、小茴香、砂仁、豆蔻、草果磨成細末,搓在豬肉內壁,然后放進一個深挖的土坑內(約二米),加秫秸或果樹枝燒烤,至皮焦黑,取出用刀刮去一層黑焦皮,再人坑烤。如此三次,待整豬熟透,再將焦皮刮凈呈淡黃色。這時肉皮已剩極薄一層,肉味香美而鮮嫩,皮酥脆。食時切成小塊或片,再佐以大蔥段蘸甜面醬吃,也可將烤肉切塊燉豆腐,成為獨有風味的菜肴。后來經過改進,把豬放大烤爐中烤制,仍然保持其故有的風味特色。自清代以來,章丘黃家烤肉就遠銷京、津、滬、寧及省內各地,極受食者的贊譽。
【糖酥煎餅】
山東有些地區以煎餅為主食的歷史已十分久遠,清初著名文人蒲松齡曾撰有《煎餅賦》。民間制作煎餅的方法是:先用小米與大豆磨成米糊,用勺子舀到燒熱的鏊子上,然后用扒子刮成薄餅,烙熟。
糖酥煎餅,是三十年代初由王姓開設的德順齋煎餅鋪所首創。他在民間刮煎餅的基礎上,用小米、白糖磨成米糊,在煎餅八九成熟時揭下,在鏊子上疊成長方形,放到爐臺上烘干。這樣制成的煎餅十分酥脆,香甜可口,并且久放不變質,因此,成為濟南著名的特產,F在濟南糖酥煎餅已成了來濟外地人首選地方風味小吃,也是濟南人饋贈外地友朋的上佳禮品。
【明湖藕】
又叫白蓮藕,藕肥大肉厚,含水分多,質嫩而脆,味微甜,是時鮮水果,可生食、拌食、甜食、脆嫩的"水晶藕"、"姜拌藕"、酥香的"炸藕盒",是濟南家家戶戶喜做的菜肴。蓮子有干、鮮兩種,鮮蓮子可生食,也可做"蓮子羹",清香爽口;干制的蓮子,經過漲發,去掉味苦的蓮蕊,可做成"冰糖蓮子"、"蜜汁蓮子"。鮮嫩碧綠的荷葉,先用水略燙,加蓋煮皺,涼后加糖,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小食品。再有將雞、魚、肉,摻以炒米,調味,用鮮荷葉包裹,蒸之,熟后拆包葉而食,有一種荷葉清香,謂之荷葉雞、荷葉魚、荷葉肉。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的特殊習俗,包醬鹵菜肴、醬腌菜,包熱蒸包、鍋貼、水蒸包,都別有一番風味。
【炸荷花】
濟南夏令名菜。做法是:選用微開的荷花,取其中層花瓣,用清水洗凈,以潔布搌干水分。平鋪案板上,抹上一層豆沙餡,然后順長對折。將折好的荷花瓣,沾滿蛋清白面糊,入燒至三四成的油中炸三分鐘后撈出。再將油燒至六七成熱下入荷花,炸至淺黃色撈出擺盤,撒上白糖即成。此菜外酥內軟,甜美異常,荷花的清香味尤其宜人。老舍先生三十年代住在濟南時,曾在友人家吃過炸荷花,他在《幽默文集》中專門寫了一篇短文《吃蓮花的》,記下了他在濟南的這一段趣事。
【酥鍋】
是一種傳統的時令、節令菜肴,盛行于冬季和春節期間,傳說是清朝初年顏神鎮一位叫蘇小妹的婦女創始,故菜名定為“蘇鍋”。又因此菜用醋較多,以肉魚骨刺酥爛為主要特征,“蘇”“酥”諧音,遂改名為“酥鍋菜”。
由于酥鍋菜用料廣泛,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再加易學好做,以至廣為流傳,現已傳至濟南、周村、淄川、張店、臨淄等地。
酥鍋的原料主要有白菜、藕、海帶、凍豆腐、雞、鴨、肉、魚、排骨、豬蹄等,須依次分層擺放,用花生填補空隙,調料有醋(使原料酥爛)、糖(中和諸料之味)、黃酒(除腥臊)以及香油、醬油、鹽、蔥、姜、八角、花椒等。制做時先用急火燒開,然后用文火燒至肉魚骨刺酥爛為止。離火
18、七里山的大坑里有家三利蒸包,味道絕對超過草包一倍,但價格只有它的一半
19、濟南的耦應該是特產。聽說,外地的耦用醋涼拌后會很快變色,但是濟南的就不會
20、東門附近的杭州小龍包最好吃,是我在濟南吃到最好吃的包子
21、甜沫,反正我們那沒有,最早還以為像甜豆漿一樣的東西,結果發現是咸的,過大的反差讓我迷惑不已。
22、大米干飯把子肉,濟南最好吃的在大觀園陳家米飯鋪做的不錯!
23、油茶,就是那種用一個很大的壺沖的,很好喝哦,比自己家的油茶好喝.濟南的最出名的那種茶在大觀園,以前大家都排隊去吃
24、草包包子啊共青團路上的那一家就覺得不錯雖然土的流油但是滋味還是很不錯的有一種很古樸的濟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