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位于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地處江蘇省南部,北攜長江,南銜太湖,與上海、南京等距相望。那么常州有什么特產?常州特產有哪些?我們來了解下有關常州特產信息。
常州特產有:
1、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簡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自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歷史,曾享有"宮梳名篦"之稱。
2、景泰藍掐絲工藝畫
景泰藍--古代稱金屬胎琺瑯器、金屬胎掐絲琺瑯器,是全世界工藝美術作品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3、刻紙
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后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的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
4、磚刻屏
磚刻屏是一種用篆刻藝術的刀法,將漢碑文字、漢畫圖象刻在明清時期的古磚上,再配上用紅木雕花精致而成的座屏和掛屏。磚刻屏重量輕、體積小、攜帶方便,其外觀古樸典雅,圖象既有漢代碑刻和畫像石的雄強陽剛之氣,又有古代碑刻的金石之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觀者能從中感受到漢朝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得到美的享受。
5、亂針繡
由我國著名刺繡藝術家楊守玉教授首創,將繪畫藝術與刺繡技法相結合,打破傳統"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框架,以針代筆,以線代色,運用長短交叉的線條,來表現物體的深度和廣度。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宛如油畫或近似藝術攝影。
6、留青竹刻
是一種在竹子表面極簿的一層青筠上進行鐫刻的傳統藝術。竹刻藝人在竹筠上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展示層次、明暗、濃淡、透出較強的立體感;又因竹皮為黃色,竹肌為紅色,年深日久,竹皮竹肌的色澤反差很大,竹肌顏色漸呈紫紅,猶如初熟櫻桃、拋光琥珀,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7、天寧寺素齋
天寧寺素齋是有歷史傳統的,各地香客到此朝山進香,游客來瞻仰游覽,每每喜歡在此用膳,一是趁做佛事之際,宴請親朋好友、品嘗佛門齋味,以表歡聚之情,也是虔誠祝愿之意;二來變換口味,或合家共餐,或親朋相聚,不失為一種流行時尚。
8、金錢菜
常州傳統特產——烏塌菜。由于它的菜片狀如金錢,植株蔥綠而富有生氣,因而習慣上叫它“金錢菜”,以遂四季順利,吉祥如意的心愿,舊時天寧寺主持素齋膳堂的當家人,當使人們三伏酷暑季節也能吃到這種“金錢菜”,他認真學習,使“金錢菜”成為他的拿手好菜,他們與一河之隔的桃園村(今桃園新村地段)的菜農,有一個無須簽訂合同的“君子協定”——每年寒冬臘月,要為寺里提供幾千斤烏塌菜,由炊事員洗凈晾干后,存進裝滿大半“七石缸”豆油的大容器里,不讓烏塌菜“透氣”,到第二年大伏天拿出來,供香客施主來寺做佛事,或宴請客人吃素齋時,作為一道稀有名菜。“伏缺”季節的炎炎盛暑,葉菜并不多,竟能吃到“金錢菜”,清涼爽口之余,使人自然聯想到那白雪皓皓的冬日景象,自覺涼意頓生,情趣倍增。
9、銀絲面
銀絲面是常州特色品種,有30多年歷史。配料講究,操作工序嚴格,具有面細如絲,色白似銀,柔軟滑爽,富有韌性,下鍋不糊等特點,為《中國小吃譜》收輯品種之一。
10、大麻糕
在清咸豐年間,由仁育橋畔的長樂茶社王長生點心師傅創制,已有140余年歷史。其特點:色呈金黃,香脆松軟,皮薄酥重,甜餡醇厚,咸餡味鮮,蔥香撲鼻,肥而不膩。為《中國小吃譜》收輯品種之一,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1985年獲市優質產品稱號。
11、茅尖花紅
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問到溧陽的風土特產時,大學士史貽直(溧陽下壓人)曾回答說:“茅尖花紅棠下瓜。”可見茅尖花紅是溧陽傳統的土特產之一。茅尖產花紅已有近六年的歷史。花紅樹的老家,在太湖邊的東洞庭山上。那里湖光山色,環境優美,盛產果木,有“東山枇杷”,“西山楊梅”之說,花紅也是其中的產品之一。
12、南式麻糖
南式麻糖系列產品是常州傳統的土特產品,主要品種有芝麻糖、寸金糖、銃管糖、花生糖、澆切片等。芝麻糖色澤光亮,口味甜、香、松、脆,198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質食品;寸金糖又稱董糖,內含酥心,外粘白芝麻,具有香、甜、松、酥的特點,1985年被評為江蘇省優質食品;食品澆切片是常州人長期來喜愛的食品之一,具有香、甜、松、脆的特點,1985年被評為江蘇省優質食品
13、天目湖"砂鍋魚頭"
天目湖"砂鍋魚頭"始創于江蘇省天目湖賓館,經江蘇省特級名廚朱順才近三十年的精心烹制,現已被譽為江蘇最佳傳統名菜,成為中國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