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特產有什么,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張家口特產。
1、張家口特產之口蘑
河北張家口壩上大草原成盛產口蘑。口蘑是一種名貴真菌,肉質肥厚,清香適口,被人譽為“素中之肉”。口蘑品種很多,其中以白蘑最為名貴。如長期食用口蘑,能降低人體血壓,抑制血清和肝臟中血清膽固醇的上升。在國際上,口蘑還被稱為“健康食品”。
2、張家口特產之石片黃杏
產于河北省懷來縣官廳鎮石片村,總面積3600畝。年產量40萬斤左右。石片黃杏歷史悠久,遠近聞名。此杏為清朝康熙御用貢品,毛主席用此杏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松等外賓。2000年被省工商局注冊為“官廳湖”牌“石片黃杏”。
3、張家口特產之大杏扁
主產蔚縣、涿鹿南部山區,以其粒大皮薄、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而斐聲中外。暢銷西歐、北美各國,是傳統出口創匯產品。
4、張家口特產之大甜椒
系陽原縣小石莊的名產,小石莊村是陽原縣蔬菜生產專業村。1974年,為調節蔬菜市場的余缺,從山西大同市引進“世界冠軍”甜椒新品種,試種成功后,全村大面積種植,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大甜椒易培植,抗病力強,產量高,深受群眾歡迎,產品銷往京、津、張、唐和山西大同、內蒙古以及遼寧等到大、中城市。近年來,為適應蔬菜生產的需要,又研究培育了青雜一號和青雜二號,畝產達到一萬五千到一萬六千斤,尤其試種的“812”美雜大甜椒,個大,皮薄、肉厚、味甜,最大單果為一斤半,一般的均在半斤以上,投放市場,很受消費者的青睞,畝產量達二萬斤以上。
小石莊的大甜椒,除了個大、肉厚、味美外,最大的好外是它的登市恰遇南方蔬菜淡季,正好補充京、津、一帶蔬菜供應的不足。早播育秧8月上市,晚播育秧10月上市,錯季生產,延長了供應期,因之陽原縣被定為首都北京的蔬菜基地。
5、張家口特產之蔚州貢米
蔚州貢米是中國歷代進貢朝廷的”四大貢米“之一。該米是在河北省蔚縣特殊的土壤、水質、氣溫下種植生產并經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蔚州貢米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維生素等。與大米相比,蛋白質高1.5倍,脂肪高6倍,維生素b1高1.5倍,b2高1倍,粗纖維高6倍,并含有豐富的各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所必需的各種色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糧食。所以它是產婦、老、弱、嬰幼兒的良好滋補食品,深受消費者歡迎。“蔚州貢米,一九九三年被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認定為可信產品。
6、張家口特產之桑洋驢
“桑洋驢”是市桑干河、洋河一帶的特產,主要產區在陽原縣境內,它是以繁殖性能良好而著稱,屬于中性地方品種。
桑洋驢的確切來源,已難考證。據史料記載,該縣“昔為芻牧地”,“凡放農家,„„皆有一共同副業,即畜牧是也。”這里所說的“畜牧”,主要指的是桑洋驢。
桑洋驢體質結實,肌肉緊實,骨骼結實,全身結構勻稱,氣質溫順沉靜,耐苦勞,富于持久力和抗病力,馱拉兼用,行動靈活,尤其是爬山越嶺,最顯其能。其母驢繁殖性能良好,所產驢騾以其體大結實,富有持久力等優點聞名華北。
桑洋驢成熟較早,1.5—2.5歲屠宰試驗結果,屠宰率為56.05%,凈肉率為39.05%,特別是由于長期適應于粗放飼養管理,其飼草來源易解決,因而它作為肉用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桑洋驢的肌肉呈淺紅色,有光澤,無脂肪間層,肌束比較粗,斷面呈大顆粒狀,大理石狀不明顯。煮熟后呈粉灰白色,失去光澤,肉質稍干燥,其味越嚼越香,有甜味,無腥味和膩感,具有獨特風味。
桑洋驢的適應性較強,具有體質堅強,吃苦耐勞,甚粗飼,容易飼養等特性,在同樣的飼料和飼養管理條件下,驢比馬易保膘,膘不太好也能使役,適合于農村耕、挽、馱等役用,是當前以至今后農業所需要的主要畜力。
7、張家口特產之陽原圪渣餅
圪渣餅系陽原縣揣骨町的特產。圪渣餅起源于何時,無史可考,但在滿清時期,揣骨町的圪渣餅已聞名遐邇,膾炙人口了。據傳清朝咸豐年間,揣骨町李增光出任濱州知府時,曾以圪渣餅進貢朝廷,得到慈禧太后的贊賞。此后,圪渣餅便成為清廷貴苑喜食的上乘食品。
圪渣餅,選料精良,工藝考究。烤制而成的圪渣餅是半透明狀的圓形薄餅,色澤金黃,有油脂性的光彩。吃時,酥、脆、香、甜,別有風味,異常可口。陽原人稱“鍋巴”為“圪渣”,因其薄脆,故起名為“圪渣餅”。圪渣餅作為饋親贈友的上等佳品。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一些僑居國外抑或出國考查旅游和求學的人,均以圪渣餅作為珍品饋贈國際友人。
近些年來,揣骨町糕點店改變原產品油大發膩的缺點,在原料中加進水果汁制成酥、脆、果香、甜的新產品,將原名圪渣餅改名為龍鳳酥,受到各地市場的歡迎。
8、張家口特產之壩上錯季蔬菜
壩上地區空氣、土壤、水源無污染,無公害,農作物種植主要使用農家肥,化肥、農藥用量很小,生產的蔬菜沒有殘留有毒有害物質,堪稱綠色食品,保健食品。壩上地區海拔和緯度都比較高,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晝夜溫差大,降水集中,雨熱同期,促進了養分的制造和積累,生產的蔬菜色澤鮮美,味道純正、營養豐富、個體適中,被稱為色香味俱佳,頗受消費者歡迎,產品不僅銷往京津、廣州、海南等省市區及香港特區,而且飄洋過海,打入國際市場。壩上地區地域高寒、土壤解凍遲。蔬菜播種晚,因此,絕大多數蔬菜收獲季節(7、8、9三個月)正值京津及南方各大中城市蔬菜供應淡季,被稱為錯季蔬菜。
9、張家口特產之八棱海棠
懷來縣小南辛堡鄉是全國最大的海棠產區,年產海棠3200萬斤,占全國的56%,其中八棱海棠最負盛名,年產量為2100萬斤,是全國八棱海棠特色產業化基地。八棱海棠,個大皮薄,色澤紅里透紫,果香馥郁,鮮食酸甜香脆。經專家鑒定,八棱海棠營養豐富,含c1、b8、b2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及人體不可缺少的海棠酸素,可軟化血管、預防高血壓、冠心病。本品還可切片曬干,加蔗糖沖水飲用,口味獨特,且清涼瀉火,健脾開胃。本品具備足夠的糖度和酸度,可榨汁釀果酒,制作不同口味海棠飲品。還可作為綠化植物食品添加劑,做成海棠粉和海棠碎片,亦可做成果醬,果丹皮等小食品。
10、張家口特產之懷安豆腐皮
豆腐皮系懷安縣城的傳統名產。懷安城的豆腐皮,薄如紙張,筋似皮條,色美味香,價廉物美。用豆腐皮做的各種冷、熱、葷、素菜,其味道之香,真是名不虛傳。據史書記載,懷安城百姓曾用豆腐皮犒勞李自成闖王大軍,李自成吃后贊嘆不已。從此,懷安城的豆腐皮名聲越來越大。懷安城豆腐皮的味道之所以香甜可口,與它的制作過程有關。據行內人講,把黃豆打漿、燒胚、過濾、點漿、舀皮,一鍋豆腐皮就得舀70多張,接著是壓水、扯皮、煮皮,這一連串的工序都是在40℃的高溫下進行的。剛剛從豆腐皮布上扯下來的豆腐皮白生生、筋顫顫,如果把它象手絹那樣揉成一團甩在皮板上,光滑的豆腐皮不會有一絲裂縫,而且都不會掉角,真是筋得難以想象,這也是懷安城豆腐皮的獨到之處。
懷安豆腐皮的營養價值也很高。據化驗,懷安豆腐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纖維,還有鉀、鈣、鐵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長期食用,能降低人體的血壓和膽固醇,增強人體對肝炎和軟骨病的防治能力。
1999年,懷安豆腐皮已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國家質量達標食品”,產品暢銷北京、內蒙古、山西、遼寧及省內等10多個大中城市
11、張家口特產之柴溝堡熏肉
熏肉系塞外古鎮懷安縣柴溝堡鎮的特產,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據傳說,庚子年間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逃時,駐足柴溝堡,品嘗熏肉,稱其為精美的佳肴。
柴溝堡熏肉的品種很多,現在行銷的有熏豬肉(五花肉、豬頭、豬排骨、下水),熏羊肉、熏雞肉、熏兔肉、熏狗肉等。特別是那些有異味的腸肚,經過熏制成了色正、味美、質優的上等佳肴。尤其剛出鍋的熏肉紅紫紫、顫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著晶瑩的小油泡,皮爛肉嫩,噴香可口,用之做盤涼菜,上面撒些綠油油的韭菜,看上去就象一件巧奪天工的精美工藝品。
柴溝堡熏肉最有名氣要數“璽”字號熏肉,由于其技藝之純青獨到,制做工序繁復精細,肉經燜、煮、煨、燉和妙手烹調,皮焦紅而柔韌,嚼之微“筋”有齒勁;肉松嫩而脂少,食之爽淡不見膩;柏香馥郁,熏味饞人;久存不腐,蚊蠅不戀。堪稱烹調一絕,肉食奇葩,可謂肴中之珍饈,饋贈之上品。席宴必備,膳食常隨。
柴溝堡熏肉在‘97河北省農業博覽會上,榮獲省名優產品,1999年又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國家質量達標食品”,同時,柴溝堡熏肉制品廠被協會命名為中國食品骨干企業,該廠生產的產品以其“高優高”的質量大開市場門,產品暢銷張家口、呼和浩特、太原、北京、石家莊、唐山、大連、邯鄲等10多個大中城市。目前,該廠正在進行3000噸技改擴產項目。
12、張家口特產之蔚縣“八大碗”
“八大碗”是蔚縣的傳統名肴。不論婚配嫁娶、宴賓會客,上至官府,下至庶民,都把“八大碗”視為特別講究而又闊綽的名肴。
‘八大碗’顧名思義系八碗名肴。蔚縣傳統的“八大碗”有五色相間的“絲子雜燴”,有肥而不膩的“炒肉”,有隔壁相望的“酌蒸肉”,有葷藏素裹的“虎皮丸子”,有肥瘦相兼的“渾煎雞”,有鮮嫩別致的“塊子雜燴”,有調味精美的“清蒸丸子”,還有素淡清香的“銀絲肚”。在這“八大碗”中,前五碗屬于渾湯菜,其調味濃郁,甚飽口福,后三碗屬于清湯菜,其清淡爽口極振食欲。
蔚縣名肴,“八大碗”之所以名傳今昔,不僅因其鮮美可口,而且還因其在烹調技巧上的別樹一幟,具有獨到之處,其烹飪之精細,風味之別致,決非一般菜肴所能比擬。
13、張家口特產之陽原供佛杏
供佛杏系陽原縣南口村的名產。據南口村人回憶,中華民國七年,南口村安慶寺有位高僧門靜禪師從山西廣靈縣帶來一株杏樹苗,親手栽在寺前的菜園內,精過精心培育,四年后開花結果,結出的杏大得出奇,每個重3兩左右,外表紅里透黃,鮮美可觀,味道撲鼻噴香,甜酸可口,就是杏仁,也既甜又香,杏子成熟,采摘下來供奉諸佛諸祖,故起名“供佛杏”。
供佛杏的栽培歷史已有60多年,它是杏中之王的優良品種,既易栽培又易成活,這種杏樹生長在海拔1200米的黃土丘陵區,樹形開張,樹冠圓散,節間短促,葉片墨綠,葉厚而大,樹勢茁壯,花期在3℃無凍害,果實個大(3—5個一斤),肉厚味美,果肉細膩,酸適度,果核甜仁,經濟價值很高。
14、張家口特產之蔚縣剪紙
剪紙也叫"剪窗花"。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手工藝品,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蔚縣剪紙是當地農民藝術家們繼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強木版年畫和當地刀刻,刺繡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而開拓的一種藝術品。蔚縣剪紙深深扎根于民間,取材于人民生活。自畫,自刻,自染,其刀工精細,色彩美麗明快,構圖生活氣息濃厚,把廣大農民的樸實感情,美好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傾注在剪紙藝術作品之中。
50年來,蔚縣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受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扶持,使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得到了充分發展。藝匠們大膽創新,突破了原有的花卉,戲曲人物,鳥獸等題材的局限,創出了一代新的剪紙產品,如"舞龍","二龍戲珠","喜慶豐收","漁歌"和"草原深處"等達2000多種。特別是:"漁歌"和"草原深處"等現代題材的作品,反映出了"北國江南"的精神面貌和塞外人民的美好生活。國內外剪紙愛好者和收藏家愛不釋手。蔚縣剪紙廠年生產能力達30萬套,年出口量最多達14萬多套。除國內銷售外,每年大批量出口遠銷美國,日本,荷蘭,意大利,墨西哥,比利時,英國,法國,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多是農民,他們自畫、自刻、自染,用靈巧的雙手營造了一方充滿活力的剪紙世界,把生活的周圍裝點成了一個生機盎然、萬物爭榮的藝術天地。蔚縣剪紙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裝飾性在全國種類繁多的民間剪紙中獨具一格,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于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于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
蔚縣剪紙名揚中外。剪紙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東南亞各國。
蔚縣人在蔚縣剪紙的發祥地--蔚州鎮南張莊村建起"剪紙一條街",游人隨時可欣賞到刻制剪紙的全過程。每到冬季農閑季節,蔚縣十大鎮集貿市場上,一輛輛自行車載著一面面窗格式的木架子(俗稱"亮子"),上面貼滿了五彩繽紛的"窗花",在冬日燦爛的陽光下爭奇斗艷,這是只有蔚縣才有的景觀。中央美術學院民間藝術系主任楊先讓教授贊嘆說:"那氣勢,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處"。
15、張家口特產之宣化鸚哥綠豆
鸚哥綠豆又叫宣化綠豆,主要產于宣化一帶,這種綠豆,粒大顆勻,深綠有光,酷似鸚鵡羽毛的顏色,故在國際市場上又有“鸚哥綠豆”之美名,享有很高的聲譽并與牛奶葡萄齊名。
鸚哥綠豆,性喜溫暖,耐旱,適應性強,生長期短,小滿播種,白露收割,僅需四個月左右。而宣化附近地理位置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水質特點,正適應其生長,加之精耕細作,傳統的“跑馬谷子,臥牛豆”式的種植方法,孕育出了綠豆品種佼佼者。
綠豆在糧食作物里,用途廣泛,特別是鸚哥綠豆,具有豆味濃香、好煮易爛、含淀粉率高的特點,除食用外,還可以制粉絲、糕點等。綠豆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如民間驗方有綠豆芽汁加適量白糖,頻飲代茶,可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等癥;綠豆菜心粥可治療小兒腮腺炎。《本草綱目》上記載,素油炒豆芽,有解熱毒、利三焦之功效;豬肝綠豆粥可治療營養性視弱和浮腫等癥。
16、張家口特產之莜麥
莜麥是壩上四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位居壩上三件寶“莜面、山藥、大皮襖”之首,故被稱為“塞外珍珠”。
莜麥,又稱燕麥,它品質好,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據研究發現,莜麥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鐵、磷等礦物質的含量在同類糧食作物中最高,而且莜麥含糖量低,不僅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還可促進膽固醇的代謝和改變其在人體內的分布,促使它從血管中排出,對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等病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經臨床測定,一市兩莜麥粉相當于10—15丸益壽寧、脈通的主要成份,其醫療作用與“冠心寧”相當。1996年6月美國fda許可在商標和廣告上宣傳莜麥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的功效,對莜麥的作用給予了進一步的肯定。另外,莜麥桔桿和麥皮還是家禽和大牲畜的上等飼料,這是其它任何作物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17、張家口特產之塞外口蘑
口蘑產于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壩上和蒙古草原,口蘑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白蘑、珍珠蘑、香杏、青腿、黑片、華片等十幾種,以白蘑質味最佳。各種蘑經過在張家口精心加工后,統稱為"口蘑"。口蘑含有大量的菌酯、谷胺酸鈉、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以及鈣、鐵、磷、鉀等礦物質。口蘑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有抗癌、降血壓、抑制和減少血中的膽固醇、降血脂等功能,對預防冠心病很有裨益。因其營養價值高而馳名國內外。行銷全國各地,還暢銷日本,美國,前蘇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
18、張家口特產之宣化葡萄
宣化葡萄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品種:有白牛奶,龍眼,肉丁香,白香蕉等15種。最有特色的是白牛奶葡萄,其果實長圓,屬中晚熟鮮食和制罐頭兼用良種,粒大皮薄,果肉脆而緊密多漿;可以剝皮,能切片,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稱;含酸量低,生食清涼,甘甜爽口,含糖量高達21.3%,最大穗重達兩公斤以上,堪為葡萄中之珍品。1956年開始大量出口,暢銷日本,朝鮮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的國際市場,年平均出口35萬公斤以上,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宣化葡萄中指歷史悠久:據《宣化府志》記載:在2100年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事西域時,通過"絲綢之路",自大宛國引種而來,經世代栽培繁衍,如今宣化已成為河北省葡萄生產基地,優良品種在逐年增加。
19、張家口特產之西八里大蒜
大蒜屬于經濟作物,久負盛名的大蒜產于懷來縣西八里鄉,俗稱“西八里大蒜”。西八里大蒜不僅在張家口、北京、內蒙古享有盛名,走俏市場,還專家銷日本、加拿大、美國。
西八里大蒜系紫皮蒜種,肉白晰,汁辛辣,不但是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而且具有特殊的醫藥價值,它含有大蒜素等抗菌物質,可以抵抗十多種有害細菌。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紫皮大蒜有散痛腫、除風邪、殺毒氣、祛風濕、療疤癬、鍵脾胃、治腎氣、止霍亂、解瘟疫等功能。西八里大蒜究竟起源于何年何代,現已無法考證。據當地老人回憶,自打明朝遷村以來,大蒜一直就是西八里鄉的傳統經濟作物。因為它生長期只有100多天,而且還可與其作物間復播種,不影響二茬作物的產量,經濟效益高。如今,伴隨大蒜產量的日益增加,“多效美味蒜泥”專利的獲得,大蒜被加工成美味蒜泥,投放市場,受到張家口、北京等地顧客的歡迎。
20、張家口特產之塞外口皮
張家口市自古以來就以其興旺發達的皮毛也而聞名中外,素有北國"皮都"之稱。這里所產的皮毛具有皮板潔白,皮毛舒展,豐滿柔軟,富有彈性等特點,頗受國內外客商歡迎,被消費者通稱"口皮"。張家口市的皮毛也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這里就有了皮毛交易,明朝后期,有了較為昌盛的皮毛加工業,到乾隆年間,又出現了新的裘皮行業,每年生產大批的皮毛新產品銷往國內外。新中國成立以后,張家口傳統的皮毛加工業得到了新的發展,"口皮"的花品種由初期的十幾種,已發展到130多種,有綿羊皮,山羊皮,羔皮,兔皮,貂皮,狐皮,黃狼皮灰鼠皮,獾皮,裘皮等制品。其中羔皮是"口皮"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不但皮板細膩輕柔,而且色澤光潤,絨毛舒展,享有盛名,是制作高級裘皮服裝的上乘材料,在國內外市場暢銷不衰。"皮都"工人們以其高超的裁剪,縫制等技術,創造出多種新產品。如富麗堂皇的二龍戲珠大掛毯,栩栩如生的仿虎,仿豹掛毯,花樣翻新的兔皮拼花圖案的皮褥子,小巧玲瓏的毛皮拿背,款式新穎美觀大方的裘皮服裝等,這些高檔產品遠銷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前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