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也造就了湖南非常多的特產,下面帶大家了解一下湖南土特產有哪些。
湖南特產主要有以下:
長沙:臭豆腐
婁底:豆腐干
漣源精制面粉
漣源盛產面粉,三十年代就頗有名氣。民國初期,藍田鎮相斷發展80余家畜力制粉磨坊,施行季節性面粉生產。后經梁承衡、梁邑新、梁繩武等人集股籌資,引進中型“12218”寸磨粉機六臺,開始了面粉的機械化生產。漣源面粉的制作,主要采用當地特有的水土條件下培植的優質小麥與外省的特定小麥,按比例混合搭配,嚴格分級研磨篩理,精制而成。通常,每百公斤小麥可研磨三十多公斤面粉,面粉色澤潔白,面筋質高,柔軟細膩...
永豐燈籠椒永豐燈籠椒
雙峰縣永豐燈籠椒,個大肉厚,籽粒細小,其形如燈籠,其味略甜而辣。且具有消食增欲,調節人體分泌,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是理想的調味品和爽口的上等菜。永豐燈籠椒,通常于正月初上下種,經溫床培育兩月,三月移栽。需土質干濕得當,內含豐富的氯、磷、鉀及腐植質,酸堿度低。宜辣椒開始成熟季節引水藻溉,端午節便可食用。六月中旬微呈紅色,月底即大熟。此時節,若在微風天氣步入椒園,給人以“翻滾滾萬球攢動,輕飄飄...
漣源黑山羊漣源黑山羊
黑山羊系原始品種。在封建王朝祭祀先農之神時,有用“三牲”(即黑山羊、黑公豬、黑公雞)開祭的習俗,相傳于四百年前,引入我市繁殖,國家定漣源為全國黑山羊板皮產地之一。黑山羊,頭清秀而較小,眼大有神,耳斜堅立,額稍凸起,公、母羊均有角,頸較細長,肩胸部結合良好,軀體成楦形,后軀較前軀發達,毛色黑而光亮,四肢矯健,蹄殼堅實,具有爬山越嶺的獨特本領。它適應性強,能抗酷熱,耐嚴寒,
永州:蛇酒永州特產太多都是些小特產,在外地難登大雅之堂,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產,像江永的三香〈香芋香米香袖〉東安雞,寧遠血鴨,端橋鋪豆腐等等,這是外面買不到的,永州特產基本上,在外地很難買到
張家界:葛粉是從藤本植物葛根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純天然營養佳品,它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補腎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潤腸道便及醒酒等功能。臨床表明,對防止動脈硬化和降血壓、抗老、治冠心病、健美皮膚、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強記憶力、提高兒童智商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鴿子花--書名珙桐,又名空桐。是我國特有的單科種的古老,孑遺的珍貴樹種,屬珙桐科珙桐屬,為落葉喬木,胸徑一般為50厘米,高十五米至三十米。其木材為淺黃色,結構均勻,輕軟,是制作儀器、樂器,家具的好材料。“物以稀為貴”。珙桐這一珍貴樹種,在世界稀有,引起很多專家學者的重視。他們不畏艱險,遠涉重洋,來我國實地考察,引進苗木,進行栽培并獲得成功。一九七五年,國家規定珙桐為國家一類保護樹種。
龜紋彩石---在天子山頂一帶,有種石頭其紋路恰似烏龜紋,當地人稱“龜巖”,這里的工匠們以它為原料進行手工雕琢.鏤刻成石龜、石牛、石馬、石龍、石香爐、石硯等工藝品,其形態之逼真、藝術之精湛、栩栩如生,深得游客的喜愛。現不僅在本地區銷售,而且還遠銷日本、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國家。
土家織錦---土家族又名“西藍卡譜”,是用一種古老的“木腰機”為機器,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為緯,完全用手工做成的工藝美術品。它色彩鮮明、跳躍、
對比強烈、線條對稱。其品種有:壁掛、香袋、服飾、旅游袋、沙發套、坐墊、室內裝飾等多種,上面一般都表現的有山水、人物、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形象十分逼真。
密桔---盛產于武陵源索溪兩岸和武陵源鄰近的九溪、江椏一帶,成熟季節在9-10份,大的重達400克,含糖適中,清甜爽口。?鞠?渡至索溪口,公路兩側,連綿數十里,時斷時續,散布著大片的桔林。春花秋實,給旅游者增添了不少游興。武陵源區為滿足游客的需要,近年來不斷擴大種植,且精心管理,產量成倍增加,并不斷改進保管方法,直到次年春夏,尚有源源不斷的密桔上市。
巖耳---又名石耳,生長在張家界的絕壁之上,巖耳是巖石的苔衣,體呈葉狀,背面大都為灰色或黃褐色,它營養豐富,并有消炎滋補的特殊功能,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本草綱目》記載:“石耳氣味益精。”巖耳為張家界山珍,它不僅是山民餐桌上的上等菜,而且是國宴的佳肴。由于巖耳得來不易,連那些長住名山寶剎的和尚,都把它當作佛家珍物,如果偶然得到巖耳,便“寶而藏之”,用來饋贈教友和親朋。吃巖耳必須得法,先將干巖耳放在30-70℃的溫水中浸泡七八個小時,等巖耳舒展以后,再用淘米水輕輕揉搓,將沙與灰塵洗凈,再濾干食用。巖耳燉雞湯,其味鮮美,但必須等雞肉基本燉熟以后,再放入巖耳,切忌同雞肉一起炒燉。巖耳燉排骨與豬蹄,也是上品,做法同上。您來到張家界欣賞風光秀麗的山水,一飽眼福;再喝上一碗好客的主人用白沙泉水熬制的香味濃郁的巖耳雞湯,又可一享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