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是一種構思絕妙,造型生動,藝高絕倫,震驚中外藝壇的工藝新作,雖與顧客見面不久,卻聲譽頗高。
▽銅奔馬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銅奔馬,是一九六九年十月在武威縣雷臺古墓出土的天馬銅俑,當時,并沒有被人們認識。郭沫若陪同柬埔寨親王賓努訪問蘭州時,慧眼獨具,從一批銅馬俑中挑出了“天馬”,并驚嘆說:“這是世界上罕見的藝術珍品啊!”從這以后,這件珍貴文物先后在北京故宮、倫敦、東京等地展出轟動四海,聲名日熾。
其名,有人叫“飛馬”,有人稱“銅奔馬”,有人叫“馬踏飛燕”,眾說紛云。據考,這件文物的準確名稱應為“馬超龍雀”。
▽銅奔馬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漢代天馬有兩種:一種是敦煌渥洼和大宛的野馬,神駿非凡,美稱“天馬”;另一種是“嘶青云、騰昆侖”、“若滅若沒”的神馬。雷臺古墓中所塑造的銅馬俑,就是以漢代所謂的神馬為原型。
而“龍雀”,即飛廉,是傅說中的秦人祖先的化身。秦人認為,其祖先的精靈象風一樣無時無處不在主宰著一切。但風是無形的,于是想象出一種龍雀的神禽來象征風神。漢武帝元封二年,
在上林宛建四十丈高的飛廉觀,便以銅鑄龍雀置于觀上。漢武帝又崇尚良馬,曾多次派人從西域烏孫大宛等地獲取大批駿馬。他還命鑄天馬于金馬門,作為皇權的標志。開始天馬銅俑和龍雀銅俑是兩個獨立的藝術形象,到了東漢,才出現了把天馬和龍雀融為一體的藝術造型。
東漢人張衡在《東京賦》中就載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意為天馬行空,超越于龍雀之上。晉人華嶠《后漢書》也云:“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并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