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素有“眾山皆藏玉”的稱譽。成書於一七一二年的《寧遠縣志》(今武山縣)中,就有“峽谷蘊玉”的記載。此峽谷就是指武山的鴛鴦峽,因而武山玉也稱之為鴛鴦玉。鴛鴦玉學名“蛇紋巖”,由于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形成斑斕的色彩,有翠綠、墨綠、淡綠以及古褐紅色等。這種堅硬而細膩的玉石在鴛鴦峽儲藏量甚大,據地質部門勘測,其儲藏量達3.24億立方米。武山雕琢玉器的歷史很久。據考察,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等都為鴛鴦玉琢成。以前居住在鴛鴦峽一帶的群眾,把鴛鴦玉整塊整塊地搬到院子里當飯桌、凳子,夏天吃飯乘涼清沁爽人。
有些老人還把它當枕頭,據說這“玉枕”可清火、醒神、降血壓、把鴛鴦玉大批量生產成產品,并打入國內外市場,還是從1978年創辦了縣工藝美術廠后開始的。武山玉雕在以“夜光杯”為主的同時,還生產玉雕人物、花卉山水、飛禽走獸、爐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紀念品和實用工藝品。武山三編WushanSanBian三編即竹、柳、草編。武山生產竹籮、竹篩、簸箕、提籃等的歷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當地群眾利用豐富的毛竹、柳條、麥稈資源,不僅能加工系列生產生活用具,還可根據客戶的要求加工各種精美的工藝品。特別是草編加工已形成相當規模,全縣有十多萬人從事草編生產,近年來開發新產品8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