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 黃牛是隆林的傳統良種牲畜之,其軀體高大、肌肉發達,力大耐勞,抗病力強,粗放飼養,適應性好,是牛產性能和產肉性能較高的優良品種,聞名廣西。1982年被評為廣西的3個優良地方黃牛品種之一,載入《廣西畜禽品種凋查匯編》中。
黃牛額部微凹,鼻鏡多為肉色和黑色,角形不一,頸厚薄適中,內垂發達,公牛肩峰明顯,后肢內靠,母牛十字部略高,乳房發育中等,0大小如食指,毛色以黃色為多,棕色次之,黑、灰及雜色較少。其役用效率均高于一般黃牛,據測定,成年牛每天六小時計。每頭可犁翻地4.5畝,旱地2. 77畝,耙用5畝?h內以德峨、常么、豬場、克長、蛇場、巖茶、沙梨、者保等鄉村的壯、苗、漢、彝、仡佬族都有飼養。
地域范圍
隆林黃牛產于隆林各族自治縣境內的德峨鎮、豬場鄉、克長鄉、蛇場鄉、介廷鄉、巖茶鄉、隆或鄉、金鐘山鄉、革步鄉、天生橋鎮、者浪鄉、椏杈鎮、者保鄉、平班鎮、沙梨鄉、新州鎮等16個鄉鎮,其中主產區是德峨鎮、豬場鄉、蛇場鄉、克長鄉等。地理標志為:東經104°47′~105°41′,北緯24°22′~24°59′,海拔380m~1950m,保護總面積3552.96k㎡,年飼養量5.7萬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