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瑤
當你走進宜州,無論去到哪個鄉哪個村,尤其是到遠離圩市的峒場人家作客,熱情好客的山里壯家人,都會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滿桌豐盛的菜肴中,還有一只大品碗裝的“糊糊”,淡黃色的糊里,碧綠的菜葉上凝結著一朵朵、一串串“戀枝不舍的桂花”。這碗“糊糊”,壯家人叫它“豆腐瑤”。由于漢、壯語言的語序有別,城里人稱為“瑤豆腐”,即是“瑤家人的豆腐”。
關于“瑤豆腐”的來源,在宜州壯家人中有個古老的傳說:遠古時候,瑤、壯本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后來大家都長大成人了,樹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倆一個走北一個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孫,才形成了兩個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也逐漸不同,漸漸地表達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語言也不同。壯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們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親骨肉的感情,不能疏遠,必須經常走往才對。于是,他帶領了十多個子孫,不遠千里,到如今廣西和湖南交界瑤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瑤王一見莫一大王的到來,異常高興,兄弟久別重逢,少不了隆重設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孫。桌上雞鴨魚肉自不必說,其中還有一只大海碗裝夾著碧綠菜葉的淡黃“糊糊”。莫一大王一見,禁不住笑道:“瑤兄,一別幾十年,真想不到你們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當菜吃。”瑤王聽后,哈哈大笑起來:“我說壯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還沒看清楚是什么東西呢?”說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聲勸道:“壯老弟,你嘗嘗看,是玉米洋還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嘗,的確不是玉米洋,而是有著濃郁的黃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頭的“糊糊”。“好!的確好!”莫一大王連連夸贊后,問道:“瑤兄,你們煮的這東西怎么煮得比我們的‘洋’好吃呢?”“壯老弟,這不是玉米粉搗的‘洋’,而是我們瑤山用黃豆粉做的豆腐,瑤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長教他做這種瑤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傳授給子孫,這也是對兄弟親情的惦念。于是,瑤王把做“瑤豆腐”的方法傳給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傳給自己的于孫,并告誡子孫:往后凡是貴客上門,必須用“豆腐瑤”招待,不忘瑤兄的親情。從此,“豆腐瑤”作為一道壯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傳了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