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這種糕點由清東陵附近的遵化縣馬蘭峪食品廠生產。
▽清東陵糕點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相傳這種糕點由“隨龍”遷到馬蘭峪的御繕房“明遠齋”創(chuàng)制,當時是專為皇帝到清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故清朝皇宮稱這種糕點為“祭餑餑”。據說乾隆皇帝曾食用過,慈禧太后也曾由北京派人到馬蘭峪去取這種餑餑。后來“祭餑餑”的制做方法傳入民間,就被人們稱為清東陵大餑。
▽清東陵糕點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這種大餑為圓形,有十多個品種式樣,表皮有紅有白,餡瓤味道各異,大的每斤8塊,故人們稱之為“清東陵大八件”;小的每斤16塊,又稱“清東陵小八件”。其主要品種有:太師餅,表皮色白,沾有芝麻,內為澄沙餡;松餅,表皮色白,上嵌三個核桃仁,內為白糖餡,間有松子仁;玫瑰餅,表皮色紅,印有六朵花瓣,餡以白糖、玫瑰花為主;龍鳳餅表皮色紅,印有龍鳳圖案,餡以白糖、香蕉、玫瑰為主;山楂桃,呈桃形,表皮為尖紅下綠,餡以山楂為主。
此外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馬蘭峪生產的“京式雜樣”,也是人們喜歡的清東陵糕點。這種糕點有七十多種式樣,其中有蟠龍酥、蓮花酥、石榴酥、元寶酥、單如意、佛手、菊花、柿花、二龍吐須等,味道有甜、咸、香諸味。
清東陵糕點皆為大油,這種油要經過熬煉,在地下存放三年方可使用,所以制出的糕點有油大而不膩,不向外滲油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