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河南省商丘的十大美食,商丘也是座千年古城了。相傳因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遷徙,后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1、薛湖牛肉水煎包:是商丘永城傳統名吃之一。相傳起源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永薛湖牛肉水煎包是用使用特制精粉、純麻油、黃牛肉、紅薯粉條、四季青菜、十八味中藥材調餡、用鋼板平鍋煎制而成,其特點:開口露餡,酥嫩可口。
2、龍崗燒雞:在當地是非常有名氣的。永城龍崗燒雞用當地公雞為原料,又用蜂蜜掛色過油,適量加入“八大味”、食鹽等佐料放鹵湯里用文火煮3個小時即成。其特點:色鮮味美,香爛不膩、骨肉分離的特點。
3、范家哨子湯:產于商丘寧陵縣,始創于民國初期。哨子湯的主要原料是小米。將小米磨成漿以后,在配以鮮雞湯、羊油、粉條,加上茴香、姜、花椒、味精、食鹽等熬制而成。吃的時候在碗里澆上特制的牛肉精臊子和辣椒油,其特點:不腥不膻、香而不膩、余味綿長。因喝時要放在嘴邊吹一下,所以稱做“哨子湯。
4、寧陵杠子饃:商丘寧陵杠子饃很有名氣,寧陵賣杠子饃的有不少人家,但最有名氣的還數關家杠子饃,相傳關家杠子饃至少已有三代。杠子饃工藝并不復雜,但要的是力氣與技巧。因為每團面都要壓上幾十遍甚至上百遍。面壓好后就是切饃,上籠。這樣蒸出來的饃白亮,有形狀,吃起來發甜、筋道,放上幾天蒸上多次也不變味。
5、焦咯炸:是商丘睢縣的獨特菜肴。其原料“扎卷”,是用綠豆、小米泡制磨漿,入鍋灘成薄葉,然后疊扎而成。將扎卷切丁過油即為焦咯炸,吃法也是多種多樣或醋溜、或袋裝等等。其特點:清香酥脆,嚼后無渣,清熱解毒,色澤金黃透亮。
6、北湖糟魚:北湖糟魚是睢縣最具特色的地方名吃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在清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是北睢縣北湖特產的鯽魚為原料,整魚不去鱗片,剖腹去內臟,經腌制、油炸,放入多種佐料精工燜制而成。其特點:味濃郁而醇正,骨酥刺爛形不變,魚肉鮮美營養高。
7、垛子羊肉:是商丘寧陵縣當地四大名吃之一,相傳起源于明朝時期,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作法就是把整羊煮爛了,然后擠壓,碼成一垛,吃時用刀削成薄薄的片。其特點:色澤淺紅,薄的透明,肉味鮮香,非常好吃。
8、睢縣張老太燒雞:商丘睢縣的傳統名吃,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了,由張家祖傳,傳到張老太,已是第六代傳人。睢州張老太燒雞,采用祖傳秘方,做法經殺、沾、清、干、油、煮六道工序,配以十二種中藥和香料,成品達到透爛爽口,食而不膩,回味無窮,素被稱為豫東名吃,享有“張家燒雞三日香”的美稱。
9、寧陵徐家火腿:是商丘寧陵縣的傳統名吃。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由新鮮的豬后腿肉、茴香、肉寇、丁香、白糖、料酒,先淤后炸,然后上籠蒸制而成。其特點:肉質紅白鮮艷,食時不膩,風味獨特。
10、利民羊肉湯:產于商丘市虞城縣利民鎮,利民羊肉湯在周邊縣市享有盛名。是選用當地產的20斤以上的健壯肥山羊,現用現殺,先是用羊骨、油熬制老湯,然后放上白芷、花椒、丁香、三代、草果、小茴、辣椒等十九味傳統作料,煮湯時放入大塊鮮羊肉同煮,肉熟后撈出待用。吃的時候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碗內,用沸湯沖三遍,加調料、味精、香菜、蔥片等,然后用鍋中的湯沖成羊肉湯,其特點:為“三清”,即上層油清,中層湯清,下層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