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吃點心,首先就要想起聞名全國的揚州富春茶社的五丁包子。
揚州市特產-揚州五丁包子
▽揚州五丁包子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一次親臨揚州,要嘗嘗揚州的茶點美味。當時,揚州包子有這樣一些品種:大肉包子、肉丁包子、豆沙包子、白玉包子、素菜包子、蛋黃包子、蝦仁包子、蟹黃包子、菜肉包子。
然而,這些包子都不能滿足皇上的要求。近侍皇上的太監說:“皇爺喜愛的包子做起來說難也不難,說易也不易,只要做到皇上要求的五句話,即滋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松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就行。
應召的十名老廚師聽了,有九位都膛目結舌,不發一聲,他們想:做不出這“五句包子”全家大小要嗚呼哀哉了!這時,只有一位老丁廚師聽了卻鎮靜自若,安詳踱步。九位名廚見了,急忙圍住他問道:“丁師傅,你是五代名廚,可曉得這“五句包子’是取的什么料?用的什么法?”老丁廚師不急不忙地說:“皇上真是想絕、說絕、吃絕。”
九個名廚又問丁廚師:“此話怎講?”老丁廚師說:“萬歲爺想長生不老,不知怎么想出來的,吃包子,既要補、要鮮、要香、要脆、要嫩,但又不能過補、過鮮、過香、過脆、過嫩…”,“滋養莫過于海參,可以少用一點,不過補;味美莫過于雞肉,少用一點,不過鮮;油香莫過于肥肉,少用一點,不過膩;松脆莫過于冬筍,少用一點,不過硬細嫩莫過于蝦仁,少用一點,不過軟。”
九個廚師聽了,個個都破涕為笑,就簇擁著老丁廚師一起把海參、母雞、腿肉、冬筍、大蝦加工,弄成“丁點”,包進皮子里,上了蒸籠,用猛火蒸,“五句包子”作成了!太監把這種包子送上乾隆御席。
乾隆嘗了一口,覺得果然不錯,再吃一大口,感覺味道更美,及至吃第三口,一只包子已下了肚,連舌頭都差點兒被咬著。乾隆問太監:“這是什么包子太監抓耳搔腮說:“這就是五句包子”。
后來,大家因為這種包子的餡心是參丁、雞丁、肉丁、筍丁、蝦丁,發明的廚師又姓丁,就把它叫作“五丁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