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滿族自治縣地處遼東半島北,東接鳳城、東港,西臨海城、蓋州、營口,南連莊河,北與遼陽接壤。岫巖剪紙是富有藝術魅力的民間文化遺產之一。 岫巖剪紙是岫巖滿族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積累的民間文化藝術。它在岫巖南部廣為流傳。
一、岫巖剪紙的歷史淵源
剪紙在岫巖有著悠久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巖民間剪紙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它的創作主體是滿族農家婦女,。分布區域較廣,每個村鎮甚至每個家庭都有剪紙作者存在。長期以來,岫巖剪紙與滿族民俗緊密相連,無論在婚喪嫁娶、時序節令、宗教禮儀等活動中,處處都閃爍著岫巖民間剪紙的亮點。
二、岫巖剪紙的基本內容
岫巖民間剪紙藝術是以滿族為主要特征的民間藝術,迄今已近40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它的存在與發展與人們的民俗活動緊密相連。每當人們婚嫁迎娶都要剪上帶有龍鳳、鴛鴦圖案的大雙喜字貼在門旁、窗上和迎娶車上,并剪上“并蒂蓮花”、“百年好合”等有吉祥寓意的剪紙,以示喜慶。每逢春節,家家都剪刻各色“掛箋”,掛箋或稱掛旗、掛錢,長約40厘米、寬5厘米不等,中間鏤刻云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于門窗橫額或室內大廳等處,五彩繽紛,顯出喜氣洋洋的氣氛!渡從暧杏唷、《歲歲平安》等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剪紙與鳥獸花卉、古今人物等內容的窗花也會貼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給人們以火爆歡樂的感受。端午節一到,人們就用紅紙剪些葫蘆掛在門上,蜈蚣等象征著避瘟物貼在圍墻上。平日誰家要是有了喪事,必然用白紙剪節令、宗教禮儀等民俗活動處處都閃爍著民間剪紙的影子。
另一方面,剪紙與人們群眾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鞋底、鞋面及服飾刺繡的花樣、炕圍花、墻花、拜佛用的紙人紙馬、辟邪用的圖案如獅、虎、雞、牛、門神等,可以說人們的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這些土生土長的剪紙藝術,這即是剪紙藝術生生不息的原因。民間剪紙作為裝點生活的飾物,實現了人們向審美境界的超越。
岫巖民間剪紙在造型技藝方面,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積累起來的“底樣”為依據。在表現主題方面,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如福、壽、娃娃、魚等以及對稱、0等老輩傳下來的其它“規矩”,在岫巖剪紙中亦處處閃現。漁獵時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飛禽走獸,如虎、鹿、熊、豹、馬、野豬,以及柞蠶等岫巖當地的特產,自然也成了岫巖剪紙經久不衰的主題,形成了獨特的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
上世紀80-90年代,岫巖剪紙活動很活躍,剪紙大賽、剪紙展覽及創作班、研究班經常搞,岫巖剪紙作品每年都創作數千幅好作品,岫巖剪紙藝人的作品也數次參加全國、省、市多級剪紙展,近千幅作品獲得各級展覽的一、二、三等獎、優秀獎,近百幅作品被民間博物館收藏。
三、相關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1、剪刀。剪刀是民間傳統剪紙的主要工具,沒有特別的制作,只是一般家庭所用的裁剪衣服的工具。
2、刻刀?痰妒羌艏堊髡咦约褐谱,多用于掛旗和勾畫出圖案后制作剪紙作品的工具。
3、紙張。紙張是剪紙的主要材料,各種顏色的紙張都可以,岫巖剪紙多用于紅紙。
4、作品。岫巖剪紙作品很多,體裁也比較廣,主要作品有:
《千蝶圖》,由一千只形狀各異的蝴蝶組成。
《水滸人物圖》,由水滸一百單八將組成,作品長10米。
滿族作品:《八旗頌》、《坐!返
四、傳承譜系
岫巖的剪紙活動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就算滿族進駐岫巖也有四百多年了,參照有記載的民間剪紙藝人情況,我們總結了一下大約有5代傳承關系。
第一代代表人物張玉英、耿慶鰲、孔兆娟。
第二代代表人物冠玉春、關寶國、趙秀芝、侯永勤、關淑清、劉吉英。
第三代代表人物高星明、吳文芳、曲成澤、尹淑蘭、田岐生、陳光澤、任作福。
第四代代表人物有王可滿、李余、王淑珍、齊玉梅、關玉東。
第五代代表人物有王佳、王新立、田英、鄒大偉。
現主要傳承人有:
劉吉英,女,1939年4月生,岫巖新甸鎮石板村人,是岫巖遠近聞名的剪紙藝術家,她創作的“千蝶圖”、“百蝶圖”已走出國門,省電視臺,鳳凰電視臺都攝錄了劉吉英的剪紙絕活,與臺灣電視臺交換播放。劉吉英的剪紙作品也多次獲國展、省展一等獎。
任作福,男,1959年生于岫巖新甸鎮石板村,系劉吉英的兒子,他自幼跟母親劉吉英學剪紙,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人物求神似,在手法上采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手法,畫面豐滿,工細纖巧。
王可滿,男,1969年生,石灰窯鄉人,80年代開始迷戀剪紙,業余時間他幾乎都花在了剪紙上了,近些年他創作的剪紙作品獲得多次大獎,尤其是十米長的“水滸全圖”在遼寧省“中光大杯”剪紙展覽中一舉奪得金獎
李余,女,1968年生于岫巖鎮,讀小學時她就喜歡剪紙,初中時就剪得有模有樣了,她創作的《九龍圖》獲得遼寧省剪紙大展銀牌獎,在縣剪紙展中多次獲一等獎。
五、岫巖剪紙基本特征
岫巖剪紙經過400多年的歷史演變和我們的總結,其特征有5項:
1、岫巖剪紙構圖多為對稱、園、四面、八面等折疊剪刻。
2、岫巖剪紙造型粗獷、樸拙、單純。
3、岫巖剪紙的主題多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底樣”為依據。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如福、壽、魚及各種飛禽走獸、人物、山水等。
4、岫巖剪紙較之關內剪紙,特別是山東等地的剪紙,總體上感覺古樸、粗獷,手法上不拘形式,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六、岫巖剪紙的主要價值
剪紙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民間美術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具有較高的價值。
1、學術價值: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藝術,它經歷了曲折的演變過程,形成了滿漢融合的特征,搶救、保護、剪紙對研究民間美術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2、實用價值:剪紙是人們生活處處都離不開的民間美術,搶救、保護剪紙藝術,將使這一古老藝術跨越了時空的界線,對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七、已無知取的保護措施
1、2004年初,縣文體局下文件舉行全縣剪紙大展,并對岫巖剪紙的挖掘、搶救、保護工作做了布置和安排。
2、2004年中旬,舉辦了全縣剪紙大展,100余幅作品入選。
3、岫巖縣文化館和莊河市文化館聯合舉辦了“岫巖、莊河剪紙聯展”。
4、2004年底出版了《岫巖滿族剪紙藝術作品集》,200余幅剪紙作品入選。
八、岫巖擬采取的措施
挖掘、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岫巖文化行政及業務部門力爭5年完成挖掘、搶救、保護民間剪紙工作的具體目標。
1、建立挖掘、搶救、保護岫巖民間剪紙組織機構,實行責任分工,分片包干,收集傳統民間剪紙。
2、普查、搜集、整理剪紙藝術遺產,主創人員情況、簡介及影像資料,建立民間剪紙遺產資料庫。
3、編輯出版《岫巖滿族剪紙集》等學術著作,建立十二個鄉級剪紙基地,培養新作者200余人,傳承岫巖剪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