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肉蓯蓉是只生長在中國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巴丹吉林沙漠野生肉蓯蓉
和騰格里沙漠腹地區的一種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多年生長在零下20至零上50度素有“死亡之海”干旱少雨的沙漠腹地,且數十年不出地面能夠存活。擁有“超旱生植物”之王的美稱。荒漠肉蓯蓉含有豐富的生物堿、結晶性的中性物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荒漠肉蓯蓉所含的阿拉善肉蓯蓉甙更是其它植物所沒有,它是延緩衰老最有效的成分。肉蓯蓉與其他藥材不同的是,它不是生長在深山老林,也不是生長在荒丘原野,而是生長在我國內蒙古西部一望無際、干旱少雨的大沙漠之中。主產于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深處。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綠色植物。它外型奇特,身披鱗片狀“盔甲”,身子象圓圓的柱子,植株高達40-100厘米,最重者一株可達10公斤。生長幾十年的蓯蓉王十分罕見。剛出土的嫩肉蓯蓉,具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是采集的良好季節。如果任其生長下去,消耗了體內的大量水分和養分,就失去了應有的經濟價值。鮮嫩的肉蓯蓉,削去鱗狀外皮,就是白色甜脆的肉質,并含有大量的乳汁,是沙區人們喜食的生食品。肉蓯蓉還可以成為餐桌上的佳肴,把它切成薄片與土豆、肉類等炒菜、作湯,鮮美可口。
存活環境
極其惡劣的存活環境,造就了肉蓯蓉卓越的奇特功效。它寄生于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荒漠肉蓯蓉小如塵埃地種子在沙漠中可以存活幾十年不死,隨著沙丘的移動被埋入浩瀚的沙漠之中。期待著極其渺茫的生存希望,維有遇到梭梭的根系,它會寄生在梭梭根部生成孢子,依靠梭梭的養分,發育生長。最少3至5年才能長成,植株20至100厘米不等最重者一株可達十公斤,(每7公斤可涼曬1公斤干蓯蓉).以每年3-5月間采挖的最好。
保護價值
肉蓯蓉為名貴中藥,有經濟價值。它也是古地中海殘遺植物,對于研究亞洲中部荒漠植物區系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瀕危種。肉蓯蓉由于被大量采挖,其數量已急劇減少。據調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又因梭梭是駱駝的優良飼料和當地群眾的燃料,因此過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蓯蓉處于臨危的境地。肉蓯蓉,又稱地精,是當前世界上頻臨滅絕的物種,藥用價值極高,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是中國所發現的60多種補益中藥中品位最高的藥物,含有大量氨基酸、胱氨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珍稀營養滋補成份,對男性腎、-、0、海綿體等性器官都有極大的補益效果,對陽痿、早泄更是立竿見影,應驗如神。《本草拾遺》中曾記載:“肉蓯蓉三錢,三煎一制,熱飲服之,陽物終身不衰”。但肉蓯蓉極其稀有,頻臨滅絕,而中國也只在新疆天池峽谷中才有少量分布,產量極其稀少,當地百姓稱為“活黃金”,民間也流傳著“寧要蓯蓉一筐,不要金玉滿床”的諺語,它與人參,鹿茸一起被列為中國三大補藥。
內蒙古 阿拉善左旗蓯蓉行業協會
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等3個現轄行政區域,包括巴彥浩特鎮、額肯呼都格鎮、達來呼布鎮等23個蘇木鎮。地理坐標為東經97°10′00″~106°52′00″,北緯37°21′00″~42°47′00″。
阿拉善肉蓯蓉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阿拉善肉蓯蓉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