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日夜不息流過湟中這塊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一幅幅秀麗多姿的自然山水畫,也孕育出一位位多才多藝的畫匠和畫家。當湟中農民畫在首都中國美術館展出,當文化部授予湟中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的榮譽的稱號時,古老的山川不能不為此而感到自豪。
名聲鵲起的湟中農民畫
在古樸的鄉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民們并不缺乏對美的追求,受千百年文化的熏陶,湟中村村有畫匠,人人愛學畫。
時光推移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湟中縣土門關鄉青峰村男女老少都在畫畫,他們在黃土坡上畫,在牛皮上畫,在家里畫,許多村民變成了土畫家,后來,縣文化館在青峰村開辦了農民美術夜校,美術輔導教師進行繪畫基本功訓練和創作輔導,青峰村出現了許多黑板報、壁報,青峰農民畫也隨之出現了。《人民日報》也刊過"青峰農民畫",全省農村美術工作現場會曾在青峰植村舉行。
青峰農民畫在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土畫家的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許多土畫家都投入到農民畫的創作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湟中縣多次舉辦農民繪畫創作培訓和農民繪畫展覽,這大大促進了湟中農民畫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湟中農民畫也進入春天。《慶豐收》、《送冬肥》、《勤勞人家》、《椒紅季節》、《田園新歌》等作品無一不是農家新生活的贊歌。
在1983年舉辦的全國農民畫展中《雞花圖》、《慶豐年》、《駿馬馳原》獲二等獎。在以后舉辦的全國及省地美術作品評比中,湟中農民畫頻頻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家美術館和國外美術館收藏。198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湟中民族民間繪畫藝術集》。當湟中農民畫在首都美術館首次展出時,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才華橫溢的農民畫家
在畫鄉,自然要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農民畫家,多年來,這里組成了一支由多民族成員組成的上百人創作隊伍。華生蘭、李寶洲、李寶香、孟熬奎、徐全熙、魏溫、晉年旺、何啟才、孟友邦、黨明漢、竇玉貴、白世蓮、韓復蘭、郭統玉等,都是創作農民畫較出名的畫家。
華生蘭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農村藏族婦女,因為生活所迫,加上獨有的天賦,她首先成為一名聞名鄉間的油漆彩繪畫匠。幾十年來,她把生活的磨難化作力量源泉,不停地畫畫,終于結出了碩果。《雞花圖》在全國獲獎,自己也被當選為省政協委員。
年過古稀的孟熬奎青春煥發,不僅創作農民畫,還在國畫、書法等領域苦苦探索。1998年,孟熬奎在縣城魯沙爾舉辦了個人畫展,這是湟中農民畫家首次舉辦的個人畫展。
青年藏族作者貢卻什旦、扎西才讓都生活在藏鄉,他們的作品也就充滿了民族風情。
李寶州、李寶香是兄妹倆,他們用對美術的追求,填補著農家質樸的生活。
這些農民畫家在播完粒、鋤完田、犁過耕地之后,在發黃的燈下鋪開畫紙。才開始創作。許多農民畫家在國家報刊和地方報刊發表過作品。
商品經濟帶來的挑戰
商品經濟就象一股前所未有的大潮,不僅沖擊傳統的自然經濟,也沖擊著湟中農民畫,面對這股大潮,農民畫家并沒有退卻,而是迎著挑戰而上,在商品大潮中一顯身手。
徐全熙曾辦起民間工藝品加工廠,后來又開辦民間工藝美術培訓班,生意十分興隆,他們所制作的唐卡,遠銷到海內外。
晉生旺多才多藝,不僅善于繪畫,還擅長紙扎和油漆畫,。許多地方的彩船、彩燈、花燈、排燈都出自晉生旺之手。
李寶川、麻昌盛等從事寺院建筑彩繪,他們在普通的油畫中卻十分注重創新,使傳統佛畫又有了新的藝術追求。
孟熬奎在家鄉西堡鄉開起了美術商店,出售字畫和玻璃畫,孟奎的玻璃畫在附近幾十里很出名,附近群眾爭相購買。
汪國梅的家里有上百只的香包,這些作品都是由她精心制作的,一些大香包還都有名堂,諸如:"金雞報春","十錦花"等,
民間畫鄉,將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