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學名甘薯,因系外來物種,所以又叫番薯。地瓜原產于熱帶、亞熱帶地區,明朝萬歷年間傳于我國。據《閩書》記載,地瓜是"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在榮成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一個在南洋留洋的中國人,看到當地種植的地瓜產量很高,也很好吃,一直想把它引到自己的老家來,可是當地人不允許外國人攜帶地瓜種苗出境。后來這人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瓜蔓擰在繩子里,打進行李中,躲過了當局的檢查。從此,地瓜在中國安家落戶了。這個故事的真偽,現在已無須查證了。但是地瓜的引進,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國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人們的食物結構。地瓜進入榮成大約是在200多年以前。由于地瓜易栽培,耐瘠薄,抗干旱,適應性很強,而且產量極高,當時的畝產一般都在200公斤以上,所以很快被人們所接受,各家各戶紛紛種植。
榮成地瓜多種植在丘陵地帶,沙壤土,光照足,通氣好,排水快。所產的地瓜個頭均勻,外皮光滑,顏色新鮮,筋少面多,而且糖度適中,淀粉質豐富,吃起來口感很好。
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瓜一直是農村人口的主糧,男女老幼均常年食用。每當地瓜收獲季節,家家戶戶都采用棚擱窖藏的方法儲存一部分新鮮地瓜,以備鮮吃;而大量的地瓜則是切成片,曬成干,碾成面,用于做黑面(榮成人稱地瓜面為黑面)粑粑、黑面卷子、黑面面湯、黑面菜角(菜包子)等。地瓜干還是當時地方釀酒廠釀酒的主要原料。地瓜的葉和蔓,在糧食歉收時人們用來充饑,平常用做養豬的粗飼料。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地瓜已不再是農民的主糧了,種植面積也減少了。但是,榮成的地瓜仍在充分地體現著自身的價值。據科學鑒定,榮成地瓜含有豐富的淀粉質、糖分、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和胡蘿卜素等。地瓜熱量高但不含脂肪,所含的"脫氫雄固酮"有減肥、抗衰、抗癌作用,是很好的保健食物。現在榮成地瓜栽培品種主要有紅東、高息14等加工型地瓜。這些地瓜,除農民少量的自食外,大多數用于深加工,如地瓜淀粉、地瓜粉條、地瓜汁、地瓜薯條、烤鮮地瓜等。
榮成甘薯
山東
榮成市綠色食品辦公室
榮成市西至虎山鎮嶺西村,東至成山鎮臥龍村,南至人和鎮院夼村,北至港西鎮王家村,覆蓋榮成市境內全部22個鎮(街道)82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22°10′00″~122°41′00″,北緯36°50′00″~3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