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的銅響器發音圓潤清脆、有水音,音色純正,音響持久,在國內外頗有盛名。
周村特產-周村銅響器
▽周村銅響器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相傳,清初泰安人王啟貴、王啟樸兄弟,來周村先制煙具,后改制銅響器當時只能生產貨郎用的“月鑼”、“糖鑼”和“尖邊鑼”,以后又為民間藝人生產“采鑼”、“手鑼”。
到了乾隆年間,周村出現了規模較大的銅響器作坊“聚合成”,他們除了繼承王氏兄弟的產品外,又生產出“開道鑼”、“光鑼”;引進了奉鑼、蘇鑼等品種,特別是隨著京劇的發展,銅響器的生產受到很大促進。
▽周村銅響器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周村生產的銅響器有四十多個品種,近百種規格型號,僅鑼的品種就有十多種,小至幾厘米,大至一百三十多厘米。鑼的生產工序是:配料、化銅砣、鍛打制片、剪圓成形、淬火、旋光、定音。
以大差鑼為例,鍛打制片時,要使用十六斤重的鼓子錘,由八個人分兩組輪番鍛打。一面鑼須經數萬次敲打,才能使銅片厚薄均勻、大小合格。而事關音色優劣的最后一關是定音工序。
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傅,執手錘在鑼面上不斷輕輕敲打,憑借眼睛、耳朵尋找要定音的地方,找準之后,僅僅一兩錘就完成定音工序,成了成品。“千錘打鑼一錘定音”的成語,即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