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它始于唐代,原產于澤州(今山西晉城)、絳州(今山西新絳)、虢州今山西平陸與河南靈寶交界之地)一帶,唐至五代,曾風行一時,到清代就失傳了。
▽山西澄泥硯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澄泥硯與其他石硯不同,它以河湖澄泥為原料,經特殊焙燒工藝制成。古時“澄泥”來源,是用特制的絲綢口袋兜住河泥,經長期吊掛瀝積而成。當代的澄泥原料,則取自古河床的沉積層中。
硯工對這種泥料要求極嚴,必須含有鐵、銅、鉀、鎂、鋁等幾十種元素,并要有很高的細度和密度。五臺縣工藝美術廠生產的澄泥硯的原料,取自滹沱河一帶的古河床。五臺山區形成于震旦紀,山脈古老,這一帶原本是一片湖澤,滹沱河從五臺山北麓發源,歷數百里平川地帶,到此打凝,淤泥沉淀,湖中有色金屬元素在離子作用下,散積于泥中,是制作澄泥硯的上好原料。
澄泥硯的生產分采泥、過濾、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燒成、細臘、刨光等九道工序,工藝流程有嚴格要求。
▽山西澄泥硯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澄泥硯現有米黃、玫瑰、柿紅、淺灰、茶、黑等八種色樣,形制有圓、橢圓、長方、正方等多種,雕刻精致美觀,圖案有牧童臥牛、紫龍吸珠、二龜坐浪、鼠盜葡萄、四龍盤礎、鑒真東渡、云水月等等名堂,古樸雅致,富有情趣。
如長方形的云水月硯,邊圍浮云,略高于硯面,硯中鐫一小圓池,形如滿月,池中生墨,真有云、水、月之景盡在眼前之感。書畫家臨池揮毫,可稱是云中走筆,情趣盎然。
澄泥硯質堅而膩。堅而不燥,膩而不滑,觀如碧玉,撫如童肌,貯水不涸,歷寒不冰,性溫綿潤,不傷筆毫。一位書家曾題詞贊澄泥新硯云:“以純為體,以精為用,如玉之堅,如砥之平,精美細潤,宛若唐質再生,良可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