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開陽大棗,山西省臨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臨縣地處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早在西漢時期,臨縣就有人栽培棗樹,由于緯度位置適中,氣溫高、光照足,紅棗生產往往有“十年九收”,是全國紅棗之鄉(xiāng),特別該縣曲峪鎮(zhèn)開陽村生產的大棗品質高,產量高,享有盛譽。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山西西部,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西臨黃河與陜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地理坐標為北緯37°35′52″一38°14′19″,東經100°39′40″一111°18′02″。全縣國土總面積2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萬畝,屬山西第二大縣。臨縣屬黃士丘陵溝窒區(qū),她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比例大致是“五山四溝一分平”。中部大面積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面積為1933.3平方公里,西部黃河沿岸丘陵基巖裸露區(qū),面積830.37平方公里,湫水河兩岸山間河谷區(qū),面積66.6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適于棗樹種植。臨縣地處中緯度地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濕潤。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雨較少,且時空分配極不平衡。其中:多年平均大陽總輻射量為140.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2807小時,日均7.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3%;多年平均氣溫8.8℃,年平均氣溫介于6.5℃一11.3℃之間;全縣無霜期平均為160天左右,由東北向西南延長,相差3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18.8毫米,在全年降水中,季節(jié)差異很大,春季占14.4%,夏季占58.2%,秋季占24.7%,冬季占2.7%。而7、8、9三個月總降水量323.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5%,為雨量集中期,[1]正是棗樹發(fā)育旺盛的時期,因而紅棗生產往往有“十年九收”。生產情況近年來,臨縣確立了紅棗產業(yè)在縣域經濟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認真落實土地、林業(yè)政策,大力發(fā)展以紅棗為主的經濟林,全縣棗林面積達到63萬畝,掛果35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成為全國紅棗之鄉(xiāng)。
臨縣紅棗栽培可以上溯到西漢年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縣志記載,早在西漢時期,臨縣就有人栽培棗樹,“索達干棗園子一帶,棗居多數,而開陽較為馳名”。多少年來,全縣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種植經驗,近年來,加大了紅棗的高科技管理力度,在紅棗的綜合管理、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廣大棗農普遍掌握了擴穴施肥、炮震松土、整形修剪、花期管理、病蟲害防治、高接換優(yōu)、防雹增雨等綜合豐產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紅棗的產量和品質。[2]地理標志根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規(guī)定,山西省臨縣曲峪鎮(zhèn)綠色開陽紅棗專業(yè)合作社申請對“臨縣開陽大棗”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和條件,農業(yè)部決定于2012年8月3日準予登記。[3]
保護范圍
臨縣曲峪鎮(zhèn)、叢羅峪鎮(zhèn)、磧口鎮(zhèn)的索達干、高家塔、馬家塔、馬家圪垛、上咀頭、黑水溝、馬家洼、馬家莊,共3個鎮(zhèn)65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5′00″~111°44′00″,北緯37°40′00″~37°46′00″。[3]
質量控制技術規(guī)范
國家標準:AGI2012-0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