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處在太湖南岸,東苕溪與西苕溪匯合處。
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色澤金黃綠潤,茶香嫩香持久,沖泡之后,茶芽朵朵,葉底玉白,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白玉臥底,飲之,滋味鮮爽,唇齒流香,甘味生津,回味無窮。白茶內含有營養成份高于常茶,經生化測定,氨基酸含量高達6%—10%左右,比常茶高二至四倍,茶多酚含量10.7%,比常茶低一半,葉綠素含量甚低。由于白茶品種珍稀,風格獨特,品質極佳。自古以來,白茶為世人所推崇,貴為絕品,民間謂為“茶瑞”。
三官楊梅
三官村是遞鋪鎮下屬的一個行政村,該村以盛產楊梅著稱,擁有省級生態果品種植園,位于安吉縣城遞鋪鎮三官村的大明山,距縣城遞鋪5公里,基地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座西朝東,三面群山環抱。自80年代末開始引種楊梅,通過20余年的努力發展,到目前止,全村已有楊梅面積2300畝,已有500畝楊梅生產上市,通過科技調節,主要有荸薺、東槐兩種產品,列入市場最為行銷的兩品種,大年期年總產量50余噸,產值50萬元,主要銷往江、浙、皖等地,三官楊梅產業已成為三官村民的主導產業及農業增收的主渠道。
湖筆
湖筆是“文房四寶”之一,被譽為“筆中之冠”。湖筆之鄉在善璉鎮,當地有筆祖蒙恬廟。相傳秦始皇的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因此善璉又稱蒙溪。
善璉毛筆為何如此精良?有一傳說是可信的:王羲之七代孫智永和尚,曾住善璉永欣寺,擅長書法,求書者門庭若市,寫禿毛筆隨即埋在廟旁,名“痊筆冢”。解放前還有遺跡,有千字文傳世。智永和尚在善璉與筆工切磋技藝,使毛筆精益求精。
從此,歷代名師輩出。據《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應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于世”。有一首詩說“湖州馮筆妙無倫,還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揮翰手,不嫌索價如珍珠。”
紫筍茶
產于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這里垂嶂疊嶺,大澗中流,太湖水蒸氣直插谷底蒸騰而上,宜茶條件地造天設。唐代陸羽在這里寫作《茶經》,唐代宗令為貢茶。每逢茶季,湖、常兩州刺吏奉旨入境督造貢茶,役工萬人,顧渚山立旗張幕,太湖里畫舫遍布,盛況空前。龍袱包茶,銀瓶盛水,每年分五批急程貢往長安。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紫者上,筍者上,野者上”,就是對紫筍茶的評價。如今紫筍茶是國家級名茶,獲北京農博會金獎。
含山蠶花
蠶花,是清明時節含山的旅游商品。
傳說,觀音菩薩每年要派弟子到各地巡視。有年清明,蠶花娘娘來到含山上空,只見含山頂香煙繚繞,禱聲不斷,“請觀音菩薩保佑我們蠶花十二分”。蠶花娘娘想:“我是管蠶的,應該滿足蠶農的心愿。”于是落下祥云,扮作村姑,進觀音廟,手拉叩拜的蠶農說:“大家回去吧,觀音娘娘已知道了你們的心愿。”那年被蠶花娘娘扶過的蠶農果得蠶花十二分。第二年清明,含山擠得水泄不通,蠶農們希望見到觀音娘娘。清明日,蠶花娘娘又來此地,只見到處人山人海。為了使每個上含山的蠶農都能得蠶花十二分,她走遍了含山,使含山上上下下每一寸土地都染上蠶氣。可還是有的蠶農踏不上蠶氣,蠶繭收成不好,蠶花娘娘終于想出一個散布蠶花喜氣的辦法。第三年清明,蠶花娘娘扮作賣花姑娘,挽著一籃蠶花叫賣。此年凡是買蠶花去的蠶農,蠶繭都得十二分,因為:花上染著蠶花娘娘的蠶氣。從此,買蠶花的風俗就流傳了下來,而且越來越鬧猛。
清明日,含山是蠶花的世界,山上山下,路上田間,遍地是五彩繽紛的蠶花。
蠶農們買了蠶花,或直接戴在頭上,或插在帽子上,或插在甘蔗上,或捧在手里。不少蠶農還買回家去,到撣蠶時插在蠶匾上,為了能得蠶花十二分。
買蠶花,是游含山保留至今的獨特風俗,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傳統風俗。
蠶花的種類紛繁,捧狀的,單朵的,雙朵的,多朵的,還有蠶龍,即龍頭蠶身的圖像,有的蠶花上插雞毛,有花有葉。其花色呈紅綠黃蘭紫等,五顏六色,五彩繽紛。做花的原料,從前大多數是皺紙、宣紙,不易保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改用綢做;九十年代又改為絹做,越來越精美。
做蠶花的人,從前主要為新市、千金鎮塘橋村(有一賣花橋的自然村)、石淙鎮人,現在只有石淙鎮人做蠶花了。石淙人做蠶花有上百年的歷史,現做蠶花人家頗盛。石淙鎮政府也比較重視,曾舉辦各類做蠶花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