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的小吃很有特色。從如今很多城市中都打出招牌的“福建沙縣小吃”,到低調卻毫不遜色的永安、泰寧小吃,都是三明小吃的代表。三明的小吃總體口味比較清淡,但是許多小吃可以由食客自行調味,可以照顧到口味輕重不同的人。三明人愛吃會吃,永安人自稱“10塊錢里有9塊都用來吃了”,沙縣更有一年一度的“沙縣小吃文化節”。品種繁多的小吃讓人目不暇接,每一種都想親口品嘗為快。
除了小吃,三明還有一些從古代飲食習俗中逐漸流傳演變下來的特殊食品。傳統的有著奇妙制作過程與味道的客家擂茶,以及寧化的名吃“魚生”——生魚片,最早甚至都可以追溯至秦朝以前。而另一種歷史久遠的食物是“閩西八大干”之一的“寧化老鼠干”。一些游客可能很難接受這種食品,但是在當地,人們普遍愛吃老鼠干,尤其是冬天,還把吃老鼠干作為一種享受,更視其為下酒佳品。
三明美食推薦
扁肉(餛飩)
扁肉是沙縣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其實就是餛飩,名字不同,做法也有特別之處。扁肉的肉餡制作時不用刀,而是把鮮肉用特制的木棒敲打成細膩的肉泥,包制扁肉的面皮也薄,約合餃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扁肉吃起來,面皮嫩滑,肉餡爽脆有嚼頭。
擂茶
在三明的客家地區即便是拜訪一戶普通人家,游人也會受到客家茶道的禮遇。那種帶有排水管道的茶盤幾乎是客家家庭的必備品,而繁復的泡茶過程幾乎是一種表演。一包茶葉只泡三四道茶水,泡好之后倒入酒盅般的小巧的茶杯里飲用,這樣喝茶的方式與其說是為了解口渴、品茶味,還不如把它看作生活中的一種藝術。
魚生
又名生魚片,是寧化的傳統名菜。原料限3-4斤重的活草魚一尾,迅速去鱗、皮、內臟,再剔去排刺,然后橫切成薄片,灑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美爽口,為下酒名菜。
沙縣燒賣
沙縣燒賣皮薄個小,制作時在面粉中摻入部分木薯粉,蒸熟后皮呈半透明狀,晶瑩剔透、小巧玲瓏。燒賣對餡極為講究,蝦仁、瘦肉、冬筍、香菇、粉絲是少不了的。食用時佐以天然調味品豆豉油,咸淡酸辣可由食用者自行掌握。除了咸燒麥,沙縣夏茂鎮還有一種甜燒麥,外形相同但餡是甜的,是用白糖、餅丁、紫菜、桔餅丁、碎花生等制成。
泥鰍粉干
泥鰍粉干是先將泥鰍煮熟后,在湯中加入燙過的上好粉干和生姜、腌菜、紅酒等調料,即可食用,口味講究嫩、香、軟、滑、鮮,味道清淡,是很多本地人早餐的首選。
豆腐丸
沙縣豆腐丸入口嫩滑,香味四溢,是高蛋白、低熱量的健康美味。做法是:將鮮豆腐與蛋、姜汁、木薯粉、胡椒粉等若干種配料在盆中攪成糊狀,然后用湯匙舀起包入肉餡,投于水中文火慢煮煨好后撈起備用。接下來燒好配湯,加入豆腐丸用文火煮至10-15分鐘,再加麻油、黃酒、辣醬等佐料,起鍋后即可食用。
果條
永安的著名小吃果條,是把稻米磨漿蒸熟而制成的,吃法多種多樣。最普遍的吃法是把果條用開水燙過之后放入骨頭湯中做成湯粉;也可以配上菜和肉炒來吃。也有把果條卷成筒狀,用叉子叉著蘸醬油吃的,這樣的果條叫“果條筒”或“叉叉果”。到端午前后,當地人會將艾草磨成粉摻入米漿里蒸成果條,把它當作皮來報上酸菜、筍絲等餡料來吃,叫做“艾果”。
碧玉卷
碧玉卷是泰寧傳統小吃,俗稱韭菜糍。其做法是:將大米和韭菜磨成稀漿,再攤在平底鍋上烙成簿餅,然后卷入香菇、鮮筍、肉絲、辣椒粉等餡料做成筒狀。趁熱而食,油軟潤滑,色香味俱全。
飲食場所推薦
在三明各地的街頭巷尾,都會有許多特色小吃店,游客不妨進去落落腳,點上幾樣特色小吃,體驗一下當地的生活風貌。
三明市東安路:政府投資的美食街,是當地小吃集中的地方;也有許多經營各地美食的飯館。
三明市東新五路:飯館較為集中,有幾家川菜館。
永安市東門街:每天晚上的夜市都有很多小吃大排檔。
永安市燕江樓美食園:位于永安市燕江中路,是經營傳統小吃的著名老字號,接待過不少名人。
沙縣小吃美食城:位于沙縣城中心的步行街上。
沙縣原家小吃:位于沙縣國安樂園,曾獲“沙縣小吃特別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