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溫州風味為代表的溫州菜,在菜肴上種類繁多,但大多采用近海鮮魚與江河小水產類,活殺活燒,其傳統烹調方法擅長于鮮炒、清湯、涼拌、鹵味。因溫州古名東甌,建國后,為了提高溫州菜的知名度,經過餐飲專家共同研究,將溫州菜改稱“甌菜”,是浙江菜系的五個流派之一。
溫州名菜推薦
雙味蝤蛑
溫州習慣稱青蟹為蝤蛑(yóumóu),其肉細嫩腴美。雙味蝤蛑以清蒸和鍋貼兩種烹調技法制成,一菜雙味,風味獨特。蟹餅排列在盤中央,間隙處襯以香菜、姜絲,帶醋兩小碟上桌,此菜形態活潑,色彩艷麗,肉如膏脂,鮮美異常。
蛤蜊豆腐湯
蛤蜊是一種貝類動物,呈圓遍形,貝殼上面顏色斑讕,紅色、黑色、白色相間,煞是惹人喜愛。蛤蜊在都用于做湯,和豆腐一起燒的蛤蜊豆腐湯名聞遐邇,有“天下第一鮮”的美稱。當然,你還可以煮熟之后拿出里面的肉炒著吃,那就又另有一番風味了。
香螺
香螺一般放在水里煮熟就可以吃了。它的吃法和田螺不同,不能用嘴去吮,只能用一根牙簽,揭開上面的紫色的一層薄薄的一片蓋,然后把牙簽插進肉里連肉帶膏一起挑出來,再放在醋醬味俱全的調料里浸一下,便可以吃了。
蒜子魚皮
魚皮即鯊魚皮!侗静菥V目》載:“其皮刮沾去沙,剪作膾,為食品美味,食之益人”,有“解諸魚毒、殺蟲、愈虛勞”之效。這道菜以魚皮為主料,加大蒜子燴烹而成。具有蒜香濃郁、魚皮軟糯、汁濃味鮮的特色,是甌菜中甚受大眾推崇的熱菜之一。
橘絡魚腦
魚腦,亦稱魚腦明骨,用鯊魚軟骨制成,脹發去腥后,晶瑩透明,質感柔滑,是海味中的上等菜肴。橘絡魚腦是用魚腦與蜜橘合烹成羹,具有黃白相映、爽滑香甜、微酸適口的特色,是甌菜中的主甜食之一。
江蟹生
“江蟹生”就是生的江蟹涼拌的菜,是溫州傳統的冷食。用于家庭,只是普通的“酒”菜,搬上酒宴,便成上等冷盤。江蟹是一個泛指,一般約定俗成的是甌江中的梭子蟹,經過精劈分解,用醋、醬油、黃酒浸制或輔以其它密法原料,制浸時間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因此江蟹生的表面味道就是酸、甜、醬、鮮,蘸了芥末吃,就變成了鮮猛辛辣。雖然其調料離不開醬醋酒以及味精類,但腌制出來的口感總是比其它生食類要略勝一籌。吃起來不粘殼不帶腥,撅嘴輕輕一吸,蟹肉便脫離蟹殼滑入口中。
山頭麥
學名叫羊棲菜,是一種水里長的野菜,按常理說它是上不了大臺面的?墒蔷褪沁@‘土’味特別招人喜歡。洗干凈它也得花段時間,可以涼拌也可以加點咸菜下鍋炒,味道都不錯。
血蛤
溫州人稱之為“花蛤”。經開水燙幾秒之后就可以吃,撥開殼可以看見血一樣的分泌液,所以稱之為血蛤。沿海一帶認為這個東西很滋補,補血。本草綱目記載:血蛤(蚶)“味甘性溫,功能除了補血外,還可以潤五臟、健胃、清熱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熱咳嗽、胸脅疼痛、痰中帶血等”。
斤雞馬蹄鱉
溫州方言有“斤雞馬蹄鱉”之說,早期的農家,正月孵出小雞仔后,養到四五月份早稻收割時,重量正好長到一斤左右,此時的雞是最補的。而馬蹄鱉指的是甲魚,大概半斤重,僅馬蹄大小,因此得名“馬蹄鱉”。一斤的雞遇上半斤的甲魚,成就了一道民間的滋補大菜。
炸蟶子筒
蟶子是溫州海涂特產,水分含量特多,蟶肉特鮮嫩。這道菜的做法是先將蟶子去殼,用雞蛋煎皮將蟶肉和姜、蔥一起卷包成圓柱形,然后掛糊油炸,以辣醬油蘸食。此菜既保持了蟶肉鮮嫩的質感,同時又增加了酥、松、香的外層,吃起來特別鮮香美。
海瓜子
海瓜子是一種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狀如南瓜子,多產于潮汐頻繁的泥灘中。海瓜子捕獲時,多含泥沙,須在淡鹽水中浸養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盡,洗凈備用。瀝盡水分后,在鍋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熱炒,放少許蔥末、姜片、鹽或醬油,炒至海瓜子薄殼彈開即可裝盆食用。肉細嫩,味極鮮,是佐酒佳肴。
甌菜三絕
三絲敲魚
“三絲”指的是雞脯絲、火腿絲、香菇絲。敲魚、三絲加清湯烹制而成的“三絲敲魚”,湯清味醇、鮮嫩爽滑,色澤調和,獨具風味。
錦繡魚絲
錦繡魚絲為新創甌菜,選用黑魚脊背肉,切成約一指長細絲,配紅綠燈籠椒絲、豆芽米等炒制而成。
爆墨魚花
爆墨魚花,溫州人以墨魚作原料,能制作很多菜肴,以爆墨魚花最有特色。墨魚肉鍥花刀,燒熟后片片墨魚卷曲成麥穗狀,造型美觀。沒有深厚的功底,難以發揮特色,是一道刀工、火候并重的名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