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確是有一個旅游勝地,那么廈門有什么特產??廈門特產有什么?下面來了解下廈門特產。
1、鼓浪嶼餡餅
【鼓浪嶼餡餅】中華百年老字號,廈門的特產,是福建廈門最負盛名的特產之一,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它好在料精工細,選用優質精白面粉制成,上等綠豆,做餅餡的綠豆蒸熟去殼,研得精細,餅皮和餅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處。烘制時,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內熟外赤不走油。這樣做出來的餡餅,餅皮香酥油潤,餅餡冰涼清甜。
2、日光巖餡餅
日光巖餡餅系列為中華老字號產品,并且是正宗鼓浪嶼特產、廈門名優食品,歷史悠久、名揚海外、其秘密在于獨特的制造技術,吃法多樣,濃淡適宜。如:1、早餐清淡型:取本品2個,沖入開水,即成一碗清香可口的營養早餐。2、即食點心型:泡清茶一杯,即可享受真正鼓浪嶼特產餡餅,細嚼慢咽,讓您回味無窮。
3、南普陀素餅
南普陀素餅源于素菜宴席點心,因其健康、時尚、衛生、可口而受到消費者喜愛,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其獨立包裝投放市場廣受歡迎,成為禮佛饋贈親友之佳品,海內外賓客更將其作為廈門特產喜愛有加。南普陀素餅秉承南普陀素菜純素、做工精細、用料考究等優點,堅持傳統技法,手工制作。素餅的口感酥香,甜而不膩。二OO三年,南普陀素餅在第四屆中國美食節上被評為“中國名點”稱號。
4、金門貢糖
金門貢糖是廈門著名傳統特產。它以上等花生仁、白砂糖、麥芽糖經民間傳統工藝用木棒“打”出來。“打”閩南語稱為“貢”。謂之為貢糖。
5、黃則和餡餅
黃則和餡餅,正宗中華老字號,是廈門馳名中外的傳統糕點,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食品之一。
色澤金黃油潤,超大餡餅看起來秀色可餐。輕咬一口,外皮酥軟濃香,內餡圓潤細膩,冰涼清甜。滿嘴的香甜酥細,回味無窮。
6、吉錦鳳梨穗桂圓干
龍眼是廈門的特產,粒大、皮薄、肉厚、多汁、清甜爽口。過去是上奉封建帝王的貢品,現在是中外游客競相爭購的佳果。廈門是全國六大龍眼產地之一,現有上百個品種,種植面積3000萬平方米,生產的龍眼遠銷國內外。廈門獨有龍眼品種鳳梨穗是所有龍眼中的上品。
7、汪記餡餅
“汪記餡餅”鼓浪嶼特產,中華老字號,以它上乘的質量、誠信的商業精神,受到閩南一帶及東南亞、港澳臺等廣大游客的喜愛。
8、“黃金香”肉松、肉脯、肉丁、肉干
鼓浪嶼的“黃金香”肉松、肉脯、肉丁、肉干,絕對算得上是廈門的知名特產。老人和幼兒因牙齒不齊,用肉松肉脯下稀飯是再好不過了。廠家如何制作,顧客不得而知,但肉松的特點是明擺著的:金黃色,香噴噴,條條肉絲,團團簇簇,送到嘴里,無需多咀嚼,立馬柔軟散化,滿口香甜。而肉脯更是一遇到口水,還來不及嚼一下,早已化成糊狀。因此,人們往往用它們來給幼兒下稀飯。而肉丁肉干則不一樣,它耐咬耐嚼耐品味,是下酒的上等酒配,也是親朋好友聚會時最好的茶料。
9、魚皮花生
魚皮花生,是廈門生產的一種優質名牌品種,馳名中外的地方特產。魚皮花生是花生的復制品,因制作時,做外殼用的糕粉里摻有魚皮膠,故名。魚皮花生有誘人的香味,而且營養豐富,是品茶佐酒佳品.魚皮花生源于日本。因其表皮糕粉坯里摻有魚皮膠,故稱為魚皮花生。本世紀二十年代,居住廈門的臺灣省人用手工仿制出售。它以花生仁、糕粉、白糖、淀粉等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吃起來咸中帶甜,香郁酥脆,很受群眾歡迎。現在還遠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
10、菩提丸
清朝雍正年間,廈門虎溪巖東林寺有位菩提禪師,博學廣聞,精通醫術,樂于濟病扶危。他曾用師父傳授的秘方,配上紅糖、橄欖,制煉藥品,給偶感風寒暑熱的人香客治病,療效甚佳,人稱“菩提丸”。“云深處”菩提丸用青橄欖,浸在中藥濃汁中,經過浸曬幾道工序,數月制成。
11、青津果
上個世紀30年代,廈門藥店懷德居以青果配上名貴中
12、廈門珠繡
廈門珠繡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裝飾性工藝品。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見稱,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廈門珠繡產品有珠拖鞋、珠掛圖,珠繡包等一百多個品種。這些產品均采用閃亮目奪,五彩繽紛的玻璃珠子和電光膠片,運用凸繡、平繡、串繡、粒繡、亂針繡、豎針繡、疊片繡等傳統的工藝手法、繡制出淺浮雕式圖案。
13、漆線雕
漆線雕是廈門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于佛像裝飾。早在幾百年前漆線雕像就馳譽中外,遠銷東南亞各國。漆線雕是以精細的漆線經特殊的制作方法纏繞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物及動物形象,尤以民間傳統題材,如龍鳳、麒麟、云水、纏枝蓮等為多。
14、銀祥姜母鴨
銀祥姜母鴨“廈門第一鴨”——品味正膳,感受深情!說起姜母鴨,更是有約3000年的美食傳統。據“藥譜”和《漢方藥典》記載,古代皇帝為延年益壽,征集各地名醫專研養生之道。到了商代,御醫吳仲研制出一味滋養補品:以麻油炒紅面番鴨和老姜母,用燒酒燉煮,美味無比。
15、廈門土筍凍
土筍凍的主要材料是土筍,“土筍”是一種環節動物,學名叫“星蟲”,身長僅一二寸,卻五臟俱全。據明朝屠本駿《閩小記》中寫道:“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丑而甘,一名土筍。”清朝同治年間,任福建布政司的河南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寫道:“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甘鮮美,但聞其生在海濱,形類蚯吲。”
16、同安封肉
“同安封肉”據傳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制的食品。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授其方形大印。當時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員為慶祝他敕封“閩王”,舉辦了一場盛宴。席間一道佳肴,就是將豬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塊,配上佐料(香菇、蝦米、板栗等),用黃巾(即用白紗布浸煮北辰山的所產黃梔子葉而成)包裹,形如大印,下鍋蒸煮,食時肉香撲鼻。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黃布猶如束印黃綾,布包為“封”。封者,“敕封”也,所以就叫“封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