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特產眾多,令無數游客目不暇接,那么張家港有什么特產?張家港特產有哪些?小編為你介紹有關張家港特產信息。
張家港特產有:
1、錦豐羊肉錦豐羊肉錦豐鎮地處沿江,江灘牧草豐富,農戶有養羊習慣。地產山羊個兒不大,但肉質鮮美,紅燒后色澤鮮艷,味道醇厚,白切或清燉則肉酥味香。諸多羊肉店散布于街頭路邊,吸引八方食客。各鎮飯店均有羊肉供應,一般每年7月始有羊肉供應,直到次年春天。比較出名的有店岸鎮上的毛毛羊肉店,錦豐鎮上的洪才羊肉店。這些羊肉店以羊肉為主打菜,加以水產長江鮮和當令蔬菜,吸引遠近吃客紛至沓來,生意興隆。
2、拖爐餅拖爐餅是楊舍、塘橋兩地的著名傳統風味小吃。該餅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50多年,制作工藝獨特,烘烤時需用兩只爐,下面一只為底爐(平底),上面一只為頂爐(尖頂,呈錐狀),烘烤時二只爐同時加熱吻合,并以頂爐的熱量將餅吊熟,大有頂爐拖底爐之勢,故稱拖爐餅。拖爐餅采用上等白面粉、白糖、凈板油(加工過的生豬油)、薺菜、芝麻、桂花等為原輔料。口味油而不膩,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脆、松、香于一體,外形飽滿,色澤金黃,酥層清晰。
3、高莊豆腐干高莊豆腐干鳳凰高莊豆腐干始于清咸豐年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制作精細獨特,價廉物美。清末民初,已暢銷常熟、江陰、無錫等地。高莊豆腐干有厚型、薄型兩種,呈絳色,質地細實,五香佐料滲透入味,閑吃或作下酒菜,均屬佳品。
4、鹿苑雞各地以雞為主料的名菜中要數名氣最響的就算張家港市鹿苑雞了,它是張家港市傳統名特優產品,因產于鹿苑鎮而得名,相傳已有兩百年的飼養歷史。鹿苑雞的毛、皮、嘴、腳均為黃色,頸羽、尾羽和翅羽間有疏落黑毛。公雞腳桿高壯,傲然挺立,大的體重可達4公斤以上,有“九斤王”之稱。母雞腳桿粗矮,渾重壯實,重2公斤以上,年產蛋在140—200個之間,平均蛋重54克。該雞肉質細嫩、肥美、香鮮、味濃。民間傳說,清代同治、光緒兩帝之師翁同龢常把鹿苑雞作為特產,帶至京城贈送親友和同僚,曾被列為貢品,馳名大江南北。
5、弄里芹菜弄里芹菜西張鳳星村朱家弄種植的水芹,品質優良,歷史悠久。相傳宋名將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帶兵駐守慶安,被金兵圍困,軍中缺糧,梁紅玉率部遍尋野菜,至弄里一帶見有大片野芹,味清香,采食充饑。以后,人們把野芹移植家種,稱為“玉芹”。此后世代栽種,精心培育,一直至今。品種有大青種、小青種、紅種、麻栗等,具有嫩莖(俗稱白頭)長、葉柄青、質地脆、香味濃、存放時間較久等特點。無論是清炒或與豆制品素炒,或與肉類混炒,都味道鮮美,各具風味;若在開水里稍燙后,澆上醬油、麻油等佐料,拌作冷菜,則香脆、鮮嫩、爽口,能去膩、舒胃。是蘇、錫、滬一帶家庭日常生活和便宴常用的菜肴。在上海曹家渡、蘇州南門等市場上享有盛名,稱“弄里芹菜”。
6、鳳凰水蜜桃鳳凰水蜜桃風景秀麗的鳳凰山和鷙山山麓,是著名的鳳凰水密桃主要產地。鳳凰水蜜桃是在1952年引進無錫水蜜桃的基礎上,經長期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種。皮色有淡黃,有乳白,有微紅,具有果大、肉嫩、鮮甜、多汁、果皮易剝等特點。鳳凰水蜜桃有白鳳、白花、黃皮、小青等主栽品種。遠銷蘇州、南京、上海等地。
7、沙洲優黃由張家港釀酒有限公司(地處后塍)生產。它是以優質精白糯米為原料,以黃酒藥為糖化劑,一次喂飯,添加新酒,使后酵延長,生甜產香,精心釀制而成。酒色澄紅,透明清澈,甜美醇香,爽口不膩。
8、長江三鮮鰣魚為南方水產中的珍品,每年春末夏初入江產卵,在“小滿”至“芒種”期間為旺汛。《本草綱目》載,鰣魚“夏初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體扁闊而長,色白如銀,鱗下多脂肪,一般重1公斤左右,鱗可食,肥嫩清鮮。
9、刀魚學名“刀鱭”,屬洄游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刀魚學名“刀鱭”,屬洄游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
10、河豚古稱“鮐”,與鰣魚、刀魚并譽為“長江三鮮”。河豚體呈橢圓形,頭圓口小,背部一般呈黑褐色,有花紋,腹部白色有肉刺,無鱗、無膽,有氣囊,能吸氣膨脹。產于咸水和淡水相交處的水域里,每年春季沿江上溯產卵。張家港捕捉河豚早,產量也較高。河豚魚營養豐富,腴肥鮮美且帶野味,與眾不同。宋《明道雜志》曾稱頌它為“水族中之奇味也”。河豚還有補虛去濕、舒胃、卻痔疾等效用。但血液、肝臟、卵巢都有劇毒,烹煮不慎,食后易中毒致死。解放后,人民政府禁止私自買賣,統由國家購銷。河豚魚經處理后,可制成凍魚片或罐頭食品,還可從肝臟、卵巢中提煉出河豚素、河豚酸等名貴藥品。
張家港市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張家港特產美食和長江文化,已經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