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大特產
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Go Believe/Goubuli steamed bun)是一道由面粉、豬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始創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至今有100多年歷史的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制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于15個褶。
泥人張彩塑
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作為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是天津藝人張明山于19世紀中葉創造的彩繪泥塑藝術品,現為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彩塑被公認為是天津的一絕,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享有很大聲譽。泥人張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風箏魏
風箏魏是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制作的風箏,傳統手工藝術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故稱風箏魏。魏元泰生于清同治十一年,父親魏長清是鞋行手藝,當過店員,做過攤販。他生有三個兒子, 魏元泰是老三,曾讀書于私塾,因家計困難退學,十六歲到蔣記扎采鋪當學徒,學做風箏,四年期滿,由他父親給他張羅開設了一個扎采鋪,起名叫長清齋,從此他就以制做風箏為業。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傳統名點。天津市的百年老字號麻花店,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稱的“天津三絕”。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并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
崩豆張
崩豆張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傳統小吃。崩豆外形黑黃油亮猶如虎皮,膨鼓有裂紋,但不進砂,不牙磣,嚼在嘴里脆而不硬,五香味濃郁,久嚼成漿,清香滿口,余味綿長。并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是天津的一家專門制作和銷售各種豆類干貨小吃食品的私營企業。公司由總店和一個分店、一個加工廠共三部分組成有職工六十余人,總店設在南市食品街。崩豆張傳統產品始源于嘉慶年間,有二百四十多年歷史。1993年被國家內貿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1990年曾作為第十一界北京亞運會指定產品。
大福來鍋巴菜
鍋巴菜是天津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小吃,創于清光緒年間,其特點是色香味型俱佳,以大福來字號制作的最有名氣。
材料及制作
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用刀切成柳葉狀,澆上用十幾種調料制成的鹵汁,再灑上辣椒油、芝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輕輕攪拌后即可食用。
貼餑餑熬小魚
貼餑餑熬小魚是天津一道傳統特色風味的地方美食,也馳名中國各地。其實它的做法也很簡單,隨著時代變遷和環境的變化也有些改進。熬小魚已經不是麥穗小魚,而是鮮活的鯽魚,掏凈內臟洗凈后,貼面用油煎透;然后用蔥、姜、蒜、腐乳、醋、醬油略放些糖配制的作料放鍋一烹,再用溫水火靠一下即可食用。餑餑用玉米面再摻上點用黃豆磨細的面和好,放到鐺上貼好,金黃色的嘎兒均勻吃起來香脆。也有的用鍋蒸,形狀像個小金字塔,叫窩頭。香噴噴的餑餑,鮮美的熬魚吃起來香甜爽口,越吃越想吃。
石頭門坎素包
石頭門坎,天津的素食小吃中,深受人們歡迎的當推石頭門坎素包,馳名全國做素包最早的老字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石頭門坎素包店原為清乾隆末年在宮南大街開業的真素園。因店主為防夏季雨水入店而在門口壘的一道門坎,而得“石頭門坎”之別號,后得慈禧御賜“石頭門坎素包”并立此字號。石頭門坎素包餡中共投入19種副料,均為各地名產,制成的包子薄皮大餡,有咬勁,其濃郁獨特的素香味,食之回味無窮,尤為老年人喜食,確為天津市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
小站稻米
我國著名的優質水稻之一,原產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區,始于宋遼時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為宮庭御膳米。當年軍事重鎮“小站”位于此地,故名為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發亮、粘香適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風味。
寶坻大蒜
寶坻大蒜,天津市寶坻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寶坻區域內土壤主要由河流沖積物沉積而成,有機質含量高,氮、鉀及微量元素豐富,粘壤適中,保肥、保水、透氣性強,適合“寶坻大蒜”生長。寶坻大蒜以6瓣為主,莖盤上圍成一輪,蒜皮為紫紅色,蒜瓣潔白、均勻,鮮嫩多汁,口感辛辣,脆香濃郁,風味獨特,肉質肥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