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魏集老湯驢肉:品歷史醇香民俗有言:天上龍肉,地上驢肉。色澤醬紅,肉質酥爛醇香,味道鮮美可口,配合白芷、八角、肉蔻、丁香等十幾味草藥,急火攻三小時許,視肉肥瘦采取除油或添油。湯中僅剩一層薄油罩住熱氣不易蒸騰,再將肉壓入湯內,改用文火燜煮四五小時即可。然而品驢肉,切不可忽視了這老湯。延續一百多年前的傳統,用鐵鍋熬煮老湯和驢肉,因為鐵鍋做出來的驢肉好吃,而這鍋老湯也一直保留下來,日復一日地熬煮,掌握著火候,讓老湯香氣繚繞更味道醇厚。相傳,魏集驢肉于南宋被推為惠民百味之冠,于同治時被欽點為宮廷御膳,光緒時被魏肇慶(魏氏家族第十代,惠民魏氏莊園的建造者)推為惠民名吃。
濱城區羊肉灌湯包:湯多吸著吃在濱城區濱北鎮有一家羊肉灌湯包,不能先吃包子,而要先吸湯。用筷子輕輕夾起灌湯包一角,透過透明的包子皮,里面的湯餡清晰可見。用吸管吸一口湯,鮮而不膩,再吃一口餡,更是滿口香。吃這個有個秘訣:輕輕提、慢慢吸、先開窗、后喝湯。這羊肉灌湯包最關鍵是面和餡,不用發面,用死面做,餡用羊肉,另外通過祖傳下來的手藝,讓包子出籠時變得皮包薄大,湯多味美。目前,這羊肉灌湯包經過進一步加工,可以通過真空包裝,延長保質期,并在網上售賣。
惠民縣清河鎮拌杜橋豆腐皮:筋道豆花香惠民縣清河鎮杜橋豆腐皮已有10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之初是該村豆腐皮的“黃金時代”,家家戶戶磨起了豆子趕大集,杜橋成為聞名鄉里的專業村。當時這豆腐皮用的是身邊的徒駭河水,從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制、壓榨、揭皮、入味(調制)、攤涼等,要經過十幾道手工工序。現在的杜橋豆腐皮精選東北上等綠色優質大豆,采用本地獨有的天然純凈黃河水,經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制、壓榨、揭皮、入味(調制),攤涼等十幾道傳統手工工序精制而成;“杜橋豆腐皮”采用獨特的傳統鹵藝入味(調制)工序,使產品具有天然豆香、醇香可口、口感微甜、筋道獨特的鹵汁風味。而且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大豆富含最好的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且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維生素E、胡蘿卜素、鈣鐵磷等元素,對于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沾化咸梭魚饅頭:一物香一物梭魚是沾化特產之一,體型為紡錘形,屬于近海魚類。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味可口,蛋白質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制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咸梭魚就是現將打撈的梭魚開膛破肚取出魚腸子,對除去腸胃的梭魚進行腌制,這種腌制后的梭魚可以蒸著吃,燉著吃,煎炸著吃。另外,沾化饅頭也是一大名吃,俗稱簽字饅頭。一根根與筷子長短,外形猶如搟面杖,饅頭軟而有勁,香甜可口;好的簽子饅頭彎成圈,皮不裂肉不斷。沾化咸梭魚和沾化饅頭完美組合,一種咸而鮮,一種軟而香,兩種味道互補卻不中和,保留了各自的本味。
鄒平孫大嫩酸漿豆腐:豆香滑嫩“酸漿豆腐”的發源地是鄒平縣西董鎮孫家峪村,用酸漿點豆腐是當地流傳了上千年的豆腐加工方法,其本質上區別于鹽鹵豆腐和石膏豆腐,孫家菜做豆腐用的酸漿是老漿,做豆腐過程中盛出來的漿水,放在一個專用缸內,由自身的乳酸菌發酵作用而變酸即為“酸漿”,用酸漿點制的豆腐叫做“酸漿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漿,循環使用流傳至今。可謂“原湯做原食”。酸漿豆腐原料僅有黃豆和水,是健康的綠色食品。其口感相對添加鹵水或石膏的豆腐,更顯滑嫩、豆香濃郁,無豆腥味兒,特別是能去除魚肉等其他食材的異味。
現在,美食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旅游+美食”,在旅游過程中品嘗到美味食品,在美味中享受地方豐富而濃厚的飲食文化。到濱州來旅游,當然不能錯過濱州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辜負了這醞釀百年的珍饈。
片/陳東文/本報記者王茜茜整理
民俗有言:天上龍肉,地上驢肉。色澤醬紅,肉質酥爛醇香,味道鮮美可口,配合白芷、八角、肉蔻、丁香等十幾味草藥,急火攻三小時許,視肉肥瘦采取除油或添油。湯中僅剩一層薄油罩住熱氣不易蒸騰,再將肉壓入湯內,改用文火燜煮四五小時即可。
然而品驢肉,切不可忽視了這老湯。延續一百多年前的傳統,用鐵鍋熬煮老湯和驢肉,因為鐵鍋做出來的驢肉好吃,而這鍋老湯也一直保留下來,日復一日地熬煮,掌握著火候,讓老湯香氣繚繞更味道醇厚。相傳,魏集驢肉于南宋被推為惠民百味之冠,于同治時被欽點為宮廷御膳,光緒時被魏肇慶(魏氏家族第十代,惠民魏氏莊園的建造者)推為惠民名吃。
在濱城區濱北鎮有一家羊肉灌湯包,不能先吃包子,而要先吸湯。用筷子輕輕夾起灌湯包一角,透過透明的包子皮,里面的湯餡清晰可見。用吸管吸一口湯,鮮而不膩,再吃一口餡,更是滿口香。吃這個有個秘訣:輕輕提、慢慢吸、先開窗、后喝湯。
這羊肉灌湯包最關鍵是面和餡,不用發面,用死面做,餡用羊肉,另外通過祖傳下來的手藝,讓包子出籠時變得皮包薄大,湯多味美。目前,這羊肉灌湯包經過進一步加工,可以通過真空包裝,延長保質期,并在網上售賣。
惠民縣清河鎮杜橋豆腐皮已有10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之初是該村豆腐皮的“黃金時代”,家家戶戶磨起了豆子趕大集,杜橋成為聞名鄉里的專業村。當時這豆腐皮用的是身邊的徒駭河水,從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制、壓榨、揭皮、入味(調制)、攤涼等,要經過十幾道手工工序。
現在的杜橋豆腐皮精選東北上等綠色優質大豆,采用本地獨有的天然純凈黃河水,經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制、壓榨、揭皮、入味(調制),攤涼等十幾道傳統手工工序精制而成;“杜橋豆腐皮”采用獨特的傳統鹵藝入味(調制)工序,使產品具有天然豆香、醇香可口、口感微甜、筋道獨特的鹵汁風味。
而且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大豆富含最好的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且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維生素E、胡蘿卜素、鈣鐵磷等元素,對于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梭魚是沾化特產之一,體型為紡錘形,屬于近海魚類。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份,肉質鮮嫩,美味可口,蛋白質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肴,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制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
咸梭魚就是現將打撈的梭魚開膛破肚取出魚腸子,對除去腸胃的梭魚進行腌制,這種腌制后的梭魚可以蒸著吃,燉著吃,煎炸著吃。
另外,沾化饅頭也是一大名吃,俗稱簽字饅頭。一根根與筷子長短,外形猶如搟面杖,饅頭軟而有勁,香甜可口;好的簽子饅頭彎成圈,皮不裂肉不斷。
沾化咸梭魚和沾化饅頭完美組合,一種咸而鮮,一種軟而香,兩種味道互補卻不中和,保留了各自的本味。
“酸漿豆腐”的發源地是鄒平縣西董鎮孫家峪村,用酸漿點豆腐是當地流傳了上千年的豆腐加工方法,其本質上區別于鹽鹵豆腐和石膏豆腐,孫家菜做豆腐用的酸漿是老漿,做豆腐過程中盛出來的漿水,放在一個專用缸內,由自身的乳酸菌發酵作用而變酸即為“酸漿”,用酸漿點制的豆腐叫做“酸漿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漿,循環使用流傳至今。可謂“原湯做原食”。
酸漿豆腐原料僅有黃豆和水,是健康的綠色食品。其口感相對添加鹵水或石膏的豆腐,更顯滑嫩、豆香濃郁,無豆腥味兒,特別是能去除魚肉等其他食材的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