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菌分白、黃、黑三種牛肝菌,食用方法相同,味道亦近似。牛肝菌菌體肥大,肉質細嫩,含蛋白質高,在西歐各國被推為著名的營養食品,是菌類中換匯率較高的暢銷商品,自1923年起,我省的白牛肝菌開始出口西歐,極受歡迎,供不應求。現在白、黃、黑牛肝菌均組織出口。
牛肝菌生長于海拔900米至2200米之間的松櫟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緣地帶,在石林途中一帶和石林附近出產較多,生長期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時生長較多,易于采集。
在此期間,去石林游覽的客人,一般可以吃到新鮮的牛肝菌,我省的牛肝菌,大部份是切片晾干,組織出口。
菌蓋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醬香味,可入藥。生于柞、櫟等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地上,單生或群生。大腿蘑營養豐富,味道香美,是極富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可出口歐美、日本等國,深受外商歡迎。該菌菌體較大,肉肥厚,柄粗壯,食味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據分析,100g干品中含蛋白質20.2g,碳水化合物64.2g,熱量338千卡,灰分4.0g,Ca23mg,P500mg,Fe50mg,核黃素3.68mg.該菌具有清熱解煩、養血和中、追風散寒、舒筋和血、補虛提神等功效,是中成藥“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婦科良藥,可治婦女白帶癥及不孕癥。
此外,其水提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長有阻抑作用,對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100%,對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為90%。同時還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
牛肝菌類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其中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種均可食用。云南省牛肝菌類資源豐富,有不少優良的可食品種,主要有白、黃、黑牛肝菌。
白牛肝菌,又稱美味牛肝菌,生長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間的松櫟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緣地帶,生長期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時生長較多,易于采收。白牛肝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云南省各族群眾喜愛采集鮮菌烹調食用。西歐各國也有廣泛食用白牛肝菌的習慣,除新鮮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干燥,加工成各種小包裝,用來配制湯料或做成醬油浸膏,也有制成鹽腌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