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紙工藝是由剪紙發展起來的,唐宋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泉州刻紙始自宋代,但歷來僅限于刻紅箋、福符,在節日喜慶時貼在門額上,以增添喜氣。直至李堯寶刻紙在市場出現后,泉州刻紙才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品迅速發展起來,在我國刻紙行業中獨樹一幟,名聲大振,后來居上。
▽泉州刻紙歷史淵源(文化內涵)
李堯寶少年時隨父兄學習漆藝和刻紙。他具有繪畫才能,又能刻苦鉆研。有一次,在繪制建筑裝飾時,他采用刻紙技法,將畫面線條空,形成陰刻圖面,再用顏色刷印在建筑物上。
這種陰刻技法迅速被同行藝人所廣泛采用,又擴大應用到家具、器物和日用品圖案裝飾工藝上。李堯寶認真吸取國畫、書法和漆畫圖案的某些技法,應用到刻紙藝術中去。他的刻紙圖案選材廣泛,
有飛禽、走獸、花卉、人物、博古等圖案。造型優美生動,形象淳樸健,富有樂觀的情調和閩南地方特色,為群眾所喜愛。如“雙連環花鳥圖”,既是一種裝飾,又是一幅生動的圖案寫生花鳥畫,很有藝術感染力。
▽泉州刻紙地域特點(產品特色)
他的作品“圓牡丹”、“圓鶴”、“連環白蓮”等,都表達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純樸的祝福。李堯寶在刻紙藝術上的成就,與河北蔚縣的王老嘗、江蘇揚州的張永壽、上海的王子淦、南京的李吉根同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