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廣州住過幾年,對“吃在廣州”這句話很有體會。廣州人在吃上確實是值得驕傲的,首先,吃的東西廣,什么都敢吃;其次,吃的手段多,花樣新;還有就是吃的時間長,天不亮就飲茶,天快亮了還在吃宵夜。我那時候是一個窮學生,囊中羞澀,極少出入酒樓,街上的小食店倒是經常光顧,所以對廣州的小吃略知一二。
廣州的老百姓對傳統的沙河粉、銀絲面情有獨鐘,廣州大街小巷里遍布這種粉面店,一般是出售牛腩粉、炒牛河、餛飩面之類簡單吃食,算不得美味,但也有出色的。有一次我在江南大道中一家小店吃了一碗餛飩面,到現在還記得。這家小店里掛著“馳名餛飩面”的銅招牌,幾個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坐在牌子下面飛快地包餛飩。食客一眼看去,鮮紅的肉餡,白生生的蝦仁,紙張一樣透明的皮子,在纖細的小手里眨眼就變成了一個個漂亮的小餛飩。叫餛飩面,只消說“來一個大的”或“小的”,二分鐘后就端上來了,只見清亮的湯里是一窩細軟的銀絲面,面上是十只小巧可愛的餛飩,碗邊還漂浮著幾絲韭黃,令人食欲大開。老食客吃膩了餛飩面,還可以要點別的。叫“大牛面”的,是大號牛腩面,叫“小手粉”的,是小號豬手粉。
說到“馳名”,周生記的“太爺雞”、養生堂的“龜齡膏”、泮溪的“蝦餃”,都是物美價廉的好東西,但我覺得真正有吸引力的,還是不經意在小巷子里碰到的小店。有一次在上下九路閑逛,無意中拐進小巷子里,見到一家小店,紅木牌匾,上書“腸粉專家”。進了門,只見原色的木桌椅,紅泥碗碟,竹木筷,象周作人筆下的紹興小館。腸粉又叫拉腸,是廣東最普通的早餐食品。大街上賣拉腸的一般是用洋鐵皮的簡易蒸籠,在米漿上撒上肉未,半分鐘就可以做出一份,已經說不上美味,只是裹腹之物而已。而這家小店里使用的是傳統的木制蒸籠,先在籠底輔上一層紗布,倒進白白的粉漿,上面撒上各種配料,再壓上一層紗布,還要壓上一塊木板。這樣蒸出來的腸粉厚實、爽滑、晶亮堅挺,里面包上油條、青菜或是牛肉、蝦仁、雞柳之類,佐以水仙或烏龍茶,實在是上好的點心。
念研究生那會兒,時間糟蹋了不少,精力也旺盛。有一次幾個人玩牌到半夜,終于見出勝負,就由輸家做東出去吃宵夜。廣州的大排檔生意好的出奇,我們在街上尋尋覓覓,來到霓虹閃爍的珠江邊,落坐在一個小粥檔。年輕的老板娘殷勤地泡上熱茶,老實木吶的小老板開始在紅紅的爐火上煮粥。江邊有點冷,大排檔的生意卻很熱火,成對的情侶、三三兩兩的生意人、剛從迪斯高出來的年輕人,都在等著小老板的一碗粥。不一會兒,粥一一端上來了。一只只白底描蘭的沙煲,揭開蓋子,熱氣騰騰,香氣裊裊。老板娘說,這粥底是用七分香米三分糯米老火細熬,很費工夫。我面前這碗“狀元及第”,濃淡相宜,米花均勻,撒著黃黃的姜絲、白白的蔥絲、,筷子攪一攪,里面是貨真價實的江鰩柱、發菜、魷魚絲、豬肚,令人食指大動。清冷的夜里,一碗熱粥把腸胃熨燙得平平展展。那夜我們盡興而歸,一幅“珠江夜粥圖”留在了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