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料類
大概十年前的一次回鄉,親戚宴請,其中有一鼎湯,至今懷念。此湯名為苦筍湯。苦筍為梅州大埔縣的特產,野生苦筍不及人的小指粗,色澤與普通竹筍無異,略光滑,竹節明顯,非常修長,味道是真苦而非苦甘之味,煲湯時要加入咸菜和豬血骨熬幾個小時,湯味苦甘,對人的健康有多好就不在此贅述。
印象深刻的是席間一姑丈笑說:“大家要多吃點,聽說現在大埔縣連竹篙都要被吃光了。”那是僅有的一次吃野生苦筍的記憶,現在市面上也有真空包裝的苦筍賣,不過已經是人工培植的,苦味相差甚遠。
蕨菜很多地方都有,東北的比較出名,客家蕨菜除了以前提到的用客家娘酒糟炒外,還可以曬成干,平時拿來煲豬骨湯最好;平遠一些小地方把豆角也曬成干,吃時拿來煲湯、燉肉,也可以切碎了清炒,咸干咸干的香;現如今煲湯料中較出名的客家特產莫過于紅菇、石參和溪黃草,還有聞名于河源的五指毛桃,外間各有譜牒之著,所以此地從略。
除了以上煲湯料,還要花點筆墨說說客家的紅絲線。紅絲線又叫山藍,有清熱寧咳止血之功效,特別是治療慢性咽喉炎療效非常不錯,在給朋友做食療介紹時我最推薦的一種食品;記得小時候家家都會在堂前屋后天臺種上一把紅絲線,誰有咳嗽就折幾枝汆豬肺湯喝,好的特別快,就是平常也做豬肺粉腸、豬肝瘦肉湯吃的,湯水鮮紅,非常美味。來廣州后買到的大多是干貨,新鮮的少見,偶爾碰到菜市場有客家村婦擺攤才有得賣。
咸菜類
我經常提到用咸菜來配菜,咸菜雖然是配角,一樣不馬虎,客家咸菜還真是品種豐富。首先出場的當然是以前提過的石扇咸菜,那是一種小棵芥菜腌制而成的,梗長葉少,切成寸段后跟野生苦筍極像,略帶甜味,因為味道特別,經常用來熬湯和燒湯,而且跟娘酒酒糟是絕配,不少客家菜式也離不開它,所以要先介紹一下;
第二種是叫“辣菜”的咸菜,一般家里都可以做,同樣是用鄉下小棵芥菜,掌握好時間直接掛在竹竿上風干和曬干,成品是還帶綠色的干,卻有一股辣味,跟日本芥辣是一樣的味道,吃時一般要切得很碎,用豬油炒,只放點鹽就可以了,拿來下飯下粥甚至下饅頭味道都是一流的;
第三種有點像潮州咸菜,用大芥菜頭做成,潮州咸菜是只有粗梗沒有葉的,而客家咸菜還是連葉的,在菜市場賣的時候都是整甕整甕堆在菜攤,咸菜擱在甕口,汁水涎滴,香氣襲人,甚至有種工藝還可以敞開甕口讓咸菜透風帶點腐化的腌制品當地叫“臭風”咸菜,主要是用葉較多的芥菜來做,有點臭豆腐一樣的味道,可以配合某些特別菜式和專門口味,也很好吃;
第四種就是制成“梅菜”,帶葉的叫梅菜干,不帶葉的叫梅菜心,惠州的梅菜較出名,梅菜扣肉和梅菜蒸肉餅是一定要嘗的,烹飪的訣竅在于要在梅菜里加點白糖,還要注意買回的梅菜心一般是比較咸的,要用刀切開用水泡半個鐘頭以上去鹽后才吃,加點青紅辣椒做梅菜心炒花肉最好了。
青菜類
外地少見的有一種客家人叫“勺菜”的青菜,廣州人叫“豬乸菜”(以前本來就是給豬吃的東西),不過品種有點不同。吃的時候先把菜一梗一梗摘出,水燒開先在開水里過一下,去去澀味,然后切一厘米左右的段,姜末、蒜末和酒糟下油鍋炒香下菜,炒到出水,因為菜本身比較綿,并且會分泌一種滑滑的汁液,所以調味后一定要用生粉或者粟粉勾芡,那樣菜才有光澤,吃起來才夠味,又軟又滑。
麻葉也是表面會分泌汁液的客家特色菜,一般拿來做上湯菜式或者直接汆湯。不能不提的還有蘿卜青,也就是白蘿卜的葉子,嫩的時候采下,用蒜蓉清炒,清香中帶點微辣,對腸胃不好的人有療效,甚至客家人把這種葉子和茶葉混合做成咸蘿卜茶,吃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加1—2片生姜一起擱在大口盅里悶泡,四季常飲,腸胃順暢。
主食類
番薯是祖國大地最普通的食物,客家吃番薯比較特別的有兩種吃法:
一是切成薄片,裹了面粉漿炸,面粉漿有咸甜兩味,炸成金黃的番薯,內軟外脆,個人比較喜歡咸味的;
二是煲番薯糖水,客家人煲番薯糖水是用瓦罐來煲,還要加入金錢草或者蛇舌草,待番薯熟透就加入紅糖調味,清香撲鼻。
最后來看看客家人的芋頭怎么吃。芋頭是廣西荔浦出品的最好,去廣西芋頭扣肉也是必吃的美食,客家人的芋圓的知名度絕不比其他任何做法遜色。
首先把芋頭去皮,然后用專門的工具刨成細絲,生姜切細絲,生蒜搗成蓉(這個要多),一起放在大盆里加入面粉和水到材料稍微帶上漿,用鹽、魚露和白糖調成半咸半甜的味道,材料和勻后用湯匙或者筷子拌成大概一個丸子形狀直接下油鍋炸,薄的脆,厚的里軟外脆,如果混點生花生米和芝麻就更香了,幾年來,每次有老鄉往來穗梅兩地,都會讓其帶一兩袋芋圓回來,雖然不如以前家里自己做得好,到手后全家還是吃不停手贊不絕口,這是客家人最最好的手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