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昌黎牌坊
透過老街古宅精致的木雕石刻,透過路邊攤或名店的美味小吃,心靈手巧的潮州人不僅從視覺上讓游客感受嶺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從味覺上展示了充滿創意的藝術魅力。在逗留潮州的兩天里,我們恨不得每次吃進去的美食都神速消化,以便再接再厲將這里的小吃嘗個遍。
西新路小吃夜市
我們下榻在太平路上的鳳城賓館,太平路曾是潮州舊城最繁華的街道,從這里坐人力三輪車到西新路的小吃街只要十來分鐘。肚子有點餓的時候,漫步于遍布飲食攤檔的街頭,沿路有一個小爐、一張小桌、幾只小椅子的小食攤,也有擺一排桌子,并配備了電冰箱、電風扇的大排檔,觸目所及爐火紅旺,撲鼻而至食香沁肺。
先是找一家看起來悅目的小攤坐下,兩盤沙茶粿、三碗手槌牛肉丸,同行七人誰也不肯張開肚皮,因為西新街的路還長著呢,那望不見頭的美味喲!可是吃到碗底已現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再點了一碗手槌牛肉丸。這樣的丸子,做起來太費工時,自家是不太可能做的。一碗牛肉丸子才三元錢,真是太便宜了。
接著又在一家燒烤攤吃到鹵鵝、筍粿、卷煎(豆腐皮里包著糯米、蘿卜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蠔烙,將蔥白、香姑絲等配料加豬油炒后,調入濃芡成漿,再將蠔放入漿內,同時調旺火候,汆油入鍋,當油滾開時,將調好的原料鋪展其上,熟時再倒入另外調味好的雞蛋漿,趁色澤金黃時撒上胡椒粉,配上幾條青翠的蕪荽,擺上兩片鮮紅的番茄。這樣一盤有色有味的蠔烙怎不讓人垂涎欲滴!此后兩天,又品嘗了絲瓜烙、薏米烙等,才知在潮州無菜不能烙。
至此,大伙開始有飽的感覺,最后在西新街口又弄了一大罐現熬的鴨粥,同行中有兩位女士又從對面小攤買來腌制的水果,如芒果、楊桃、巴樂等,居然也是風味獨特,入口后連核都不舍得吐。
胡榮泉的鴨母稔
鴨母稔
出鳳城賓館大門,往右拐,走不到百步就是胡榮泉小吃店。店面不大,牌子很響,鴨母稔是胡家的名牌產品,鴨母稔聽起來不知所云,其實就是湯圓。八點鐘上門,居然湯還沒有燒開,胡家后代倒是熱情,跟我們說等二十分鐘就好。天下湯圓大概都是一樣的制作工序,讓我們驚訝的是一碗鴨母稔除了四粒湯圓之外,另有白果、百合、小棗、蓮子、薏米等十二種配料飄在湯中,大有喧賓奪主之勢。與鴨母稔一起上桌的還有餛飩湯,餛飩本身也沒什么稀奇,可是這湯里又添了新鮮玩藝兒。胡家人將豬肝薄片、肉末與雞蛋攪拌后,再以燒沸的高湯沖之,做成的餛飩湯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喉頭!
胡榮泉小吃店還生產餅呀糕呀什么的,據說胡氏甜點投料先后有序,烤焙各有章法,從而保證餅皮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干潤而不焦燥。
中山路口腸粉攤
腸粉與粥
就像福州人早餐喜歡吃鍋邊糊,桂林人早餐喜歡吃米粉湯,腸粉則是潮州人早餐的最愛。中山路口的腸粉攤據說是全潮州最出名的腸粉攤。出鳳城賓館往左拐,差不多也在百步之遙,就到了中山路口,這里有一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間的總兵府,建筑風貌依舊,屋檐和瓦脊的雕飾依稀可辨當年的精致華彩。腸粉攤就在總兵府斜對面。
制作腸粉的器具特殊得讓我有點不敢相信,誰見過在抽屜里大做飲食文章的?潮州人卻想得出來,也做得出來。只見墻旁爐灶上架著一個鋁柜,計有兩層四個抽屜,店主先在抽屜底上抹點食油,接著將磨好的米漿逐一倒入,烙餅似的,約一分鐘后拉出抽屜,再倒入含有肉末和青菜絲的雞蛋漿,二三分鐘后就用一鋁片刮卷起來,澆上沙茶醬,一盤腸粉就這樣飄著清香擺在我們面前。兩元錢的腸粉居然吃得我們心花怒放,足以證明我們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