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湯粉。很多龍巖人到了外地就有清湯粉情結(jié),回到龍巖的頭一件事情就是去吃一碗清湯粉,至少離家前會去吃一次。其實(shí)清湯粉的料很簡單,但卻永遠(yuǎn)那么吸引人,或許真的,清湯粉代表著家鄉(xiāng)的味道。外地所謂的清湯粉與之相比,真不是一個檔次的。中山路的大眾清湯粉店是首推,雖感覺已不如從前般了。
2 牛肉丸。與清湯粉齊名,是在外游子最容易饞的東西,不過我更喜歡牛肉丸的湯,經(jīng)常到店里買半成品的牛肉丸,就要店老板給我一大袋的牛肉丸湯,嘻嘻。
轉(zhuǎn)述一老鄉(xiāng)對其制作過程的描述“我看過牛肉丸的制作,真的佩服中國人民的智慧,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突然有靈感把一頭牛做成這樣一個個小小的丸子的。制作過程如下,選取新鮮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勻切成一厘米厚的層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復(fù)拍打,使肉色轉(zhuǎn)為鮮紅柔韌,加入適量鹽、薯粉,反復(fù)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時,撈起,放入盛有骨湯的沙鍋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脹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蔥花等調(diào)味品即可食用。這樣做出來的肉丸保持原肉味,既有韌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軟嫩爽滑,別有風(fēng)味。”
3 牛雜。這冬冬和羊雜燴一樣,很多人喜歡吃。不過我不大碰此類東東。
4 龍巖餃子。皮是用芋子和芋子粉(看帖子里用的是地瓜粉,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我們家是用芋子粉的)蹂出來的,餡是用花生米、肉丁、香菇丁、蔥等等東西一起炒出來的一種餃子,蒸煮都可以,味道真的是沒得說。不過看人有吃過花生米加糖做的餡,嚇我一跳,我從小到大都吃的是咸味的,還沒看過甜味的。不過小時候很喜歡吃甜包子的說。
5 Gwei gao a。冬至吃的一種東西,現(xiàn)在是隨時想吃在龍巖都能找得到地方買。也是皮包餡。皮是用糯米粉摻“堆拗”即苧葉磨成的粉-綠色-碾磨而成,所以皮顯深綠色。餡有兩種:包成三角形的,是肉丁、筍丁、蝦仁、香干丁、芹菜等等;包得像胖餃子的,里面是糟菜和五花肉。吃很好吃,但制作太繁瑣,估計(jì)我們這一輩人都只會吃現(xiàn)成的了。
在家的時候,每次都看奶奶做,最繁瑣的地方就是做皮。首先,把糯米磨成漿,是很古老的石磨機(jī),需要把糯米一點(diǎn)點(diǎn)地放入磨漿機(jī)的洞里,一邊用手搖,米漿水就從下面的溝槽流到大布袋里;等全部磨完,把布袋扎緊,在水池上架板,把布袋放上去,再把石磨板(主要是因?yàn)樗兀〾涸诓即厦妫坏鹊讲即乃魇У牟畈欢嗔耍牙锩娴拿诐{淘出來, 已經(jīng)是一塊一塊的了;把米漿和苧葉粉揉和均勻,基本上皮就做好了,等餡弄好,就可以包了。
6 什錦,龍巖宴席必備菜肴。把雞蛋打勻,攤成和米漿鍋邊般薄,做成蛋皮。把肥肉、面餅、冬瓜糖切成丁,桔餅切碎,花生炒后去皮搗碎,然后加入蔥油,蛋漿并少許面粉,攪拌混和成餡,裹進(jìn)蛋皮中,卷成長筒,置于蒸籠中蒸熟,切段裝盤。老人家比較喜歡吃,因?yàn)楹媒蓝姨鹣恪?br />
7 烊魚,也是龍巖宴席的必備菜肴。按一定比例將五花肉、海味(風(fēng)魚干或蝦仁干,次者蝦皮可代),酥花生米、蔥白、香菇、鮮冬筍等切碎,加食鹽味精等佐料,均勻揉拌,用力壓成餅狀,下鍋炸熟再切塊煮成湯料。小時候很喜歡吃,但吃兩塊,人就基本飽了。
烊魚與什錦是龍巖婚壽喜慶筵宴的傳統(tǒng)名菜,有"不出烊魚什錦,不成宴席"之說。
8 名字不詳。過年時很多人家里都喜歡做的一道菜。把豬大腸洗凈,在一段扎緊,里面灌滿糯米,兩頭扎緊,先蒸熟,切段,再下鍋油炸,炸成金黃色,起鍋裝盤。
龍巖還有兩道菜好像其他地方?jīng)]有。
一個是頭發(fā)菜,一般是和炸過的鵪鶉蛋煮在一起,至今我都不知道到底頭發(fā)菜是什么植物,煮出來的湯很鮮甜。
還有一道菜,我也不知道叫什么,里面是肥肉,外面裹上一層什么粉,再去油炸,炸成金黃色的后撈起,裝盤后灑上白白的甜粉,吃起來又酥又脆,根本吃不出肥肉的感覺。小時候很喜歡吃,都后來知道里面包的是肥肉后,就沒有碰過了。
9 苦抓湯,應(yīng)該就是苦菜湯。基本上除了龍巖本地人,外地人都吃不來這湯?嗖烁珊拓i大腸煮出來的湯,聞起來味道很臭,吃起來也有一種非酸甜苦辣味的味道,不過很涼很能降火。絕對的龍巖特色!
10 豆花。豆花各地都有,北稱“豆腐腦”南叫“豆花”。不過吃過很多地方的豆花,還是覺得龍巖的好吃,也很有特色。首先,豆花很嫩,但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容易碎散,口感很好,滑滑細(xì)細(xì)的;當(dāng)然,最好吃的還是因?yàn)樗淖袅。其他地方的要么就是放糖,要么就是很簡單的勾芡鹵,而龍巖的佐料,有瘦肉丁、香菇丁、筍丁、木魚干丁什么的(不過現(xiàn)在也沒有小時候放的多了),最經(jīng)典的地方,在于它放豆粉絲,使得豆花變得有嚼頭,F(xiàn)在都還能打到五毛錢的豆花,而且都是擔(dān)子挑到家門口賣。每次回家,到下午四點(diǎn)半左右,賣豆花特定的叮當(dāng)聲響起,我就會很積極的拿著碗下樓打豆花。流口水中。。。
11 麻老。七夕吃的一種炒米糖。麻老的主料是糯米蒸飯,漂洗曬干,在熱鍋中摻沙炒熟篩出,稱為“米香”,米香又香又酥,以白糖、麥芽糖煮熟,澆以豬油,摻調(diào)米香,配以蔥花、花生,以快速動作搬上作坊壓制切片而成。但制作時要以麥芽糖越少就越酥,這就要求技術(shù)過關(guān)。師傅的技術(shù)不好,麥芽糖就不敢少放,不然就要“翻掉”(松散不凝固)。同時,麻老好壞,選購糯米和篩選“米香”也都很關(guān)鍵。
12 葛粉。葛磨成的粉。好像市面上很少賣,一般都是媽媽拿葛到專門的磨粉的地方去磨。和藕粉差不多,降火,不過藕粉攪出來很清淡,葛粉味道比較重,一般要加很多糖才好喝。當(dāng)年拿到宿舍去給同學(xué)吃,都說有中藥味,吃不慣,就我一個人吃的樂滋滋的,從小吃慣了,一上火就吃。
13 油蔥。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卻因?yàn)槭且环N佐料而被忽視。煮面、煮粉、菜飯什么的,都一定會加油蔥,讓味道更香;做拌醬,味道也特別好。上大學(xué)時,沒湯喝,用它泡紫菜湯,頓時整個宿舍都是蔥香味,味道和方便面泡出來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其他地方也沒見專門的油蔥佐料,應(yīng)該是龍巖特有的吧。
14 蒜蓉醬。蒜頭剁碎成泥,加上姜絲、白糖、白米醋,裝罐。
15 姜絲醬。新姜切成細(xì)絲,加點(diǎn)鹽,在加白米醋。
蒜蓉醬和姜絲醬都是自制的,配面、粉什么的很好吃,而且還能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