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圓俗稱“魚羹”,用鮮魚肉配番薯粉,再加姜末、少許老酒、蔥花等加工而成。可捏成不規則的小塊狀直接放在燒開的湯里煮,也可先放在蒸籠中蒸熟再放在撓開的湯里煮,還有先煎熟后再放在燒開的湯里煮。是筵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敲魚運用鮮魚肉配番薯粉加工而成;有用木槌敲成薄薄魚片再切成條狀或菱形狀,放在水中煮沸食用。也有切成片狀,曬干貯藏,用于宴請賓客時的點心和佐料。
魚面制魚面,先是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細的魚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后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掛面、細絲面等形式,曬干收存,用時入湯煮,則柔滑如面,味鮮爽口,通常則用魚圓和面合煮,稱“魚圓面”。魚皮餛飩用色白細膩的魚肉,敲成小薄片,制作如餃子皮大小,裹以肉餡,捏成荷花形狀,或蒸熟備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調味食用,俗稱“魚皮餛飩”。吃起來魚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鮮爽口。
魚餅溫州魚餅早在民國十年(1921)就已出名。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實專賣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長條,放在蒸籠里蒸熟,而后再放在油鍋里去炸,人們稱他為“魚餅實”。現在魚餅制作法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做時先刮取黃魚、帶魚等少刺多肉的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蔥、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團,然后作餅形,或上蒸籠,或下油鍋炸至焦黃再入鍋燉熟,可單獨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塊煮,或切絲加佐料翻炒。
膠凍是用石首魚(即黃魚)膠,煮化成薄漿狀,放置冷卻后成膠凍。食時切成小條,和以姜醋,其味鮮美。有小販沿街叫賣,可作為小吃,也可用于筵席。
矮人松糕松糕,即白糖肥肉松糕。制作此點心的老師傅個子很矮,故稱“矮人松糕”。早在1943年抗戰后期,他在五馬街口設攤,邊炊邊賣很是出名。此點心選用當年純糯米,拌以豬臀肌肥肉丁(肉先加鹽腌漬20天)、上等桂花和白糖。此點心特點是松軟綿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老少皆宜。
長人餛飩長人餛飩源于1930年左右,樂清人陳立標來溫州經營餛飩擔,沿街叫賣。抗戰勝利后,市區解放北路五馬街口形成金紗市場。為了適應這種需要,餛飩擔便固定下來,擺在鐵井欄口經營。他制作精細,餛飩皮很薄,用堿適當,餡肉用新鮮瘦肉。蓋料更講究,有紫菜、蛋絲、肉松、浸酒蝦米,尤其是湯清見底,受人歡迎。由于他個子很高,人們都稱他的餛飩為“長人餛飩”。其特點是湯清味鮮,形似花朵,美味爽口。
縣前湯圓縣前湯圓店原名叫“鄭德大”湯圓店。清朝咸豐年問開業,是溫州最早的一家湯圓店。到1928-1938年間,縣前頭又辦起“黃新發”、“知味圓”二家湯圓店,這三家湯圓店各有特色。“知味圓”的鮮肉湯圓味最好,其餡心都是肉凍做的,這種餡心經湯一煮即融化,咬開湯圓便有一口香湯流人口內;“寅新發”的豆沙湯圓、麻心湯圓,都用高級的花果牌香蕉精調味,味美可口。“鄭德大”麻心湯圓餡的用料最為考究。1958年,這3家店并為一家,改名叫縣前湯團店。
白象香糕白象香糕以前叫板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初時的板糕制作技術,其原料是糯米粉、白糖、桔餅、芝麻、飴糖和少量食鹽。問世以后,頗受人們歡迎,暢銷于市場。1931年問白象“公記”號南貨店附屬糕、餅工場生產的板糕在香味、質量諸方面遙遙領先,因而被命名為“公記”香糕,如今白象香糕不但保持傳統工藝技術和配料制作,而且在包裝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用草紙裝的大包改為盒裝。盒裝香糕美觀大方,又有地方特色。產品暢銷于浙南地區各地市場,特別是溫州及其所屬的樂清、永嘉、瑞安、平陽、泰順五縣。還遠銷上海、香港,并由華僑帶往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