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頭菜又名疙瘩萊,是芥菜的變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種植史。據歷史記載,“浙江的產區很多,但以吳興南潯鎮所產的最著名”。
南潯香大頭菜是以鮮大頭萊加工腌制而成,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它的主要產區在南潯鎮四鄉,品種有兩種:一種是從嘉興九里灣產的良種選育出來的(俗稱土種),它的主要特點是肉質細,辛味濃,水份少,加工腌制后的香大頭菜具有
香、脆、甜之味;另一種是六十年代引進的云南種(俗稱洋種),形狀較大,產量較高,但加工后口味氣不及嘉興種。
香大頭菜加工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的好壞取決于選料和腌制過程。制作方法一般要經過,整理、曬干、切片、鹽腌、裝甏等環節。香大頭萊具;有色澤好、口味鮮美、咸淡適宜、略帶甜昧、聞有香氣、萊頭脆嫩、纖維細膩、整齊均勻等特色,是居家、旅行的佐膳上品。產品遠銷京、津、滬、皖、閩、贛、鄂、粵和江、浙一帶,外銷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雙林姑嫂餅是雙林傳統名點。相傳,清道光年間,雙林鎮閔家巷有個馬大娘,身體欠佳,兒媳知婆母愛甜食,遂動手做甜餅孝敬。做餅時,姑娘調皮,乘嫂不備,在甜餅中放一撮鹽。馬大娘一嘗,咸甜可口,其味獨特,食欲大增。從此,雙林人就將這種制作方法廣為引用。雙林姑嫂餅已有百余年歷史,風味獨特,至今暢銷不衰。
雙林姑嫂餅,扁圓形,厚薄均勻,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潔,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
雙林姑嫂餅用料講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黃色,再將炒熟脫殼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豬板油、少量精食鹽,放,進適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團用印模壓制而成。這一系列過程,稱之為“冷粉酥性操作工藝”。近年來,雙林食品廠在傳統配料、技藝基礎上又進行改進,如加進適量麻油,使之更增清香。
1987年,雙林姑嫂餅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現在,已暢銷湖州城鄉和江、浙、滬一帶。在包裝上,雙林食品廠也作了很大改進,除筒裝外,還有精美盒裝,以適應顧客需要。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紹興人諸光潮來湖州,初在震遠茶食店當學徒,繼而裹粽賣粽,因粽子鮮美而聞名湖城,人稱“諸老大”(意即第一),后于1910年自開諸老大粽子店。
諸老大粽子選料講究,配方嚴格,燒煮有方,因此,具備色、香、味、形的特色。甜粽黑白分明,細沙夾玫瑰香;肉粽肉色鮮嫩,油光發亮,其外形為長條四角形,清麗修長。諸老大粽子使用祖傳配方,大伏天存放一星期不變質,冬天放半個月不走味,因而成了美食奇品。近年來,諸老大粽子開發出數十個新品種,如蛋黃粽、香菇粽等,最有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鮮肉咸粽。據科學測定,諸老大粽子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十七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歷來為湖州的傳統美食,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1989年,諸老大粽子參加商業部組織的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展評,獲“金鼎獎”和“部優產品”稱號。
1998年,諸老大食品總廠,新增經銷點三百個,每天有四千只粽子發往上海,此外還遠銷日本。2000年以來,諸老大粽子暢銷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生意越來越紅火。
周生記餛飩與諸老大粽子、丁蓮芳千張包子、震遠同酥糖同為湖州“四大名點”。周生記餛飩煮熟后,白嫩細膩,光潤晶瑩,遂被譽為“水晶元寶”和“雙羽鳥”。
周生記餛飩由周濟相創辦。據說,1930年間,周濟相看到丁蓮芳千張包子店生意興隆,便也開了家千張包子店與之競爭。不久后,周濟相就敗下陣來,于是經營餛飩,取名“周生記餛飩店”。他十分講究餛飩的質量,其制作原料以豬前腿肉為主料,筍衣、芝麻為輔料,加入麻油、酒、糖、鹽等調料品拌勻成餡,并自行加工具有薄、韌、滑等特點的皮子,使餛飩煮后不破不散。食用時再撒些蔥、蛋皮絲,配以自制醬油,口,味鮮香爽嫩,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1989年,周生記餛飩店在保持傳統名店的同時,又開拓創新,推出以海參、海蝦、鮮肉為主料,配以十味輔料,制成海鮮餛飩等新品種。同年,周生記餛飩被省商業廳評為優質產品。
南宋姜夔贊稱湖州為水晶宮,元書畫家趙孟頫自稱“水晶宮道人”。水晶宮中寶貝多,突出的是魚類。以城北瀕太湖水域來說,就有銀魚、鱭魚、白蝦、角魚“四寶”。
銀魚,古稱膾殘魚,俗稱面條魚,通身滾圓透明似雪,像一根白玉琢成的簪子,只有眼睛是黑的。太湖里的銀魚主要是大銀魚、雷氏銀魚。《吳興志》載:“銀魚雖細,惟州富有,出太湖。一名膾殘,色白如銀,骨細而嫩。”《湖州府志載》載:“銀魚,又謂面條魚,一名膾殘魚。相傳吳王食膾,棄其馀水中,遂成魚。”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終日歡宴,荒淫無度,把吃剩的膾(細切的魚肉)殘(骨)倒人太湖,變成了膾殘魚。越王勾踐經過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銳意滅吳雪恥。后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際,發兵襲吳,受阻于太湖,面臨斷糧絕境。忽發現船四周膾殘魚群集,捕食之,終于重振士,氣,一舉滅吳。銀魚捕撈時間為每年的5月至6月間。銀魚出水即死,清洗、挑揀包裝后四八小時內就用飛機運到國外銷售。在當時曾有一噸鮮銀魚可換二十噸小麥的說法。
銀魚營養豐富,是魚中珍品。銀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其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骨刺,無腥味。鮮銀魚同雞蛋合炒,鮮嫩味美;以銀魚作湯,滋味鮮美,聞之生津。制成銀魚干,體呈扁形,肉肥骨軟,色白有光,色香味經久不變。
太湖銀魚適應力強,繁殖力高,生長期短,易形成種群。1979年以來,在水產專家指導下,太湖銀魚已移殖南北,包括云南、吉林、北京、山東、內蒙、河南、湖北、浙江等十三省市,可以說它已是“四海”為家了。
白蝦,亦稱脊尾蝦,甲殼綱,長臂蝦科。它的外表與淡水蝦大同小異,色白殼薄,通體透明。我國沿海各地均產,但盛產于太湖水草茂密近岸泥沙的地方。《太湖備考》載曰:“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白蝦以色分也。”《湖州府志》載曰:“白蝦,出太湖,色白殼軟,而味鮮,梅雨后有子更美。”;白蝦每年五、六月份為產卵期,第一次產卵后約二十五天又會產卵一次,它的卵有粘膜絲連著母體,孵化成幼蝦后才獨立生活,但壽命僅一年半左右。白蝦的營養價值很高,一百.克白蝦中蛋白質占16.4克,還有鈣、磷、鐵和,維生素A等。中國著名中醫學家葉桔泉著的《食物中藥與便方》一書中說,蝦性味甘溫,托痘瘡,下乳汁,壯陽道,是一種強壯補精藥!內服有托里解毒之功效。白蝦可制成蝦干,民間鮮食喜用燒酒熗蝦,別有滋味。剝制蝦仁后的下腳可制蝦子醬。
鱭魚,湖州漁民稱它為梅鱭魚、刀鱭。鱭魚只生活在東西苕溪人太湖口,即太湖南岸和西岸,兩溪浮游小生物特多,利于鱭魚棲息繁殖。
鱭魚春季產卵,人秋才見仔魚,長二寸左右起捕。隔年的可長到一尺左右,其形狀如閃亮短刀。它的肉質細嫩,富有營養價值,含有磷、鈣、鎂、無機鹽等多種元素,其骨和卵所含鈣質為銀魚的三倍。食用鱭魚清蒸、紅炒皆宜。近年還加工成罐頭或制成魚糜遠銷各地。
角魚,又名針口魚,太湖角魚主要生長在距湖州不遠的太湖東山淺水之中。它玲瓏嬌小,一般長十二公分左右,體呈圓柱形,嘴上有一長針似的角,故名角魚。它一般在二、三月份產卵。八、九月份捕撈。當地漁民大多將它曬干后,再放在鍋里“擱一擱’’(即烘一下)。所以方言稱為“擱魚”。角魚肉質鮮美,烹制以炸、炒為主,制餡亦佳。湖州餐飲館中有椒鹽角魚絲、雪菜角魚、糖水角魚、油炸角魚,還有角魚餛飩、角魚魚圓等,為湖州的佳肴之一。
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區的傳統土特產品,農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飲用此茶的習俗。歷史源遠流長,為太湖傳統風味之一絕。目前,我市許多地區還保持著這一待客習俗。許多農家還用鍋粢茶、熏豆茶和綠茶作為招待“毛腳女婿”首次登門的禮儀。換句話說,也就是“毛腳女婿”喝了甜蜜的鍋粢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綠茶這三杯茶,就算過了丈母家的“第一關”。湖州東郊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愛將熏豆茶作為正月招待親友及婚禮宴席的首選飲品。
其實,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綠的茶葉,更多的是稱之為“茶里果”的佐料,其種類繁多,一般有以下幾種:第一種叫熏豆,又名熏青豆。采摘嫩綠的優良品種的黃豆,本地人叫“毛豆”,經剝、煮、淘、烘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干燥器中貯藏備用。它具有馨香撲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點;第二種是芝麻,一般選用顆粒飽滿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種,民間叫“卜子”,其學名為“紫蘇”。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蘇以野生為上。只可惜目前野生者漸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紫蘇經炒制以后,不但芳香濃烈,還具有理氣開竅、消食和胃的藥理作用;第四種為橙皮,是一種產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也可用蜜餞中的“九制陳皮”代之,但更多的卻由民間自制。他們用桔子皮經煮、刮、切、腌、曬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氣健胃之功效;第五種,名為丁香蘿卜干,即胡蘿卜干。胡蘿卜洗凈切絲后有兩種制法:一以適量的鹽生腌后曬干即成;另一種煮熟后腌制,晾干。后者更適宜牙齒不便的老年人食用。
以上五種,是熏豆茶中必備的“茶里果”。一般在沖泡前應以適量的比例調合,裝入儲存罐中;備用。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還根據各自的喜好和條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筍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種佐料。但其中有個原則務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膩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湯的渾濁。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應根據客人的愛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還可酌加食鹽和味精。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畢以后,再放上幾片嫩綠的茶葉,以沸水沖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點的熏豆茶就可品嘗了。